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种间竞争对海水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8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1-45页
        1.2.1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第21-23页
        1.2.2 近年来我国赤潮发生概况以及东海赤潮高发区特点第23-32页
            1.2.2.1 我国赤潮发生概况第23-25页
            1.2.2.2 东海赤潮高发区概况第25-26页
            1.2.2.3 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生物演替规律第26-28页
            1.2.2.4 东海赤潮高发区常见种类概况第28-32页
        1.2.3 环境因子与赤潮发生以及种群演替的关系第32-45页
            1.2.3.1 物理因子与赤潮的关系第32-34页
            1.2.3.2 化学因子与赤潮的关系第34-37页
            1.2.3.3 生物因子与赤潮的关系第37-38页
            1.2.3.4 赤潮生物的化感作用及影响因素第38-45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45-46页
        1.3.1 研究内容第45页
        1.3.2 研究意义第45-46页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第46页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46页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46页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46-48页
第二章 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生理生态变化对温度的响应第48-60页
    2.1 引言第48-4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2.2.1 藻种来源于培养条件第49-50页
        2.2.2 两种藻类光合生理对温度变化响应实验第50页
        2.2.3 两种藻类光合生理对温度变化响应实验第50页
        2.2.4 两种藻类Rubisco基因表达对温度变化响应实验第50-52页
            2.2.4.1 RNA提取cDNA分析第50-51页
            2.2.4.2 mRNA定量表达第51-52页
        2.2.5 数据处理第5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2.3.1 两种藻类生长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第52-53页
        2.3.2 两种藻类光合特性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第53-55页
        2.3.3 两种藻类Rubisco mRNA表达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第55-56页
    2.4 讨论第56-59页
        2.4.1 两种藻类生长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原因分析第56-57页
        2.4.2 两种藻类光合特性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原因分析第57-59页
        2.4.3 两种藻类Rubisco mRNA表达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原因分析第59页
    2.5 小结第59-60页
第三章 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种间竞争中营养盐因素的控制作用第60-72页
    3.1 引言第60-6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3.2.1 藻种来源于培养条件第61页
        3.2.2 不同营养盐水平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实验第61-62页
        3.2.3 低磷条件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实验第62页
        3.2.4 数据处理第6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2-69页
        3.3.1 不同营养盐水平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第62-67页
        3.3.2 低磷条件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第67-68页
        3.3.3 低磷条件对米氏凯伦藻细胞体积的影响第68-69页
    3.4 讨论第69-71页
    3.5 小结第71-72页
第四章 正常营养盐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种间竞争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第72-89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4.2.1 藻种来源于培养条件第73页
        4.2.2 单培养实验第73页
        4.2.3 共培养实验第73-74页
        4.2.4 数据处理第7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4-83页
        4.3.1 16℃下单培养和共培养实验结果第74-75页
        4.3.2 20℃下单培养和共培养实验结果第75-76页
        4.3.3 24℃下单培养和共培养实验结果第76-77页
        4.3.4 28℃下单培养和共培养实验结果第77-83页
    4.4 讨论第83-88页
        4.4.1 不同温度对两种藻类竞争结果的影响第83页
        4.4.2 不同细胞起始浓度对两种藻类竞争结果的影响第83-84页
        4.4.3 共培养下两种藻类竞争结果参数模拟第84-88页
    4.5 小结第88-89页
第五章 低磷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种间竞争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第89-102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9-90页
        5.2.1 藻种来源于培养条件第89页
        5.2.2 单培养实验第89-90页
        5.2.3 共培养实验第90页
        5.2.4 数据处理第90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90-98页
        5.3.1 16℃下单培养和共培养实验结果第90-91页
        5.3.2 20℃下单培养和共培养实验结果第91-92页
        5.3.3 24℃下单培养和共培养实验结果第92-93页
        5.3.4 28℃下单培养和共培养实验结果第93-98页
    5.4 讨论第98-101页
    5.5 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间化感作用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第102-120页
    6.1 引言第102-103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03-104页
        6.2.1 藻种来源于培养条件第103页
        6.2.2 米氏凯伦藻过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第103-104页
        6.2.3 东海原甲藻过滤液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第104页
        6.2.4 数据处理第104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04-115页
        6.3.1 米氏凯伦藻过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第104-105页
        6.3.2 东海原甲藻过滤液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第105-115页
    6.4 讨论第115-119页
        6.4.1 温度变化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化感作用的影响第115页
        6.4.2 起始细胞浓度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化感作用的影响第115-119页
    6.5 小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历年海水表温数据分析与两种甲藻赤潮爆发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第120-128页
    7.1 引言第120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20-121页
        7.2.1 赤潮站点第120页
        7.2.2 温度数据来源第120-121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21-125页
        7.3.1 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时温度特征分布概况第121页
        7.3.2 米氏凯伦藻赤潮发生时温度特征分布概况第121页
        7.3.3 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双赤潮发生时温度特征分布概第121-125页
    7.4 讨论第125-127页
        7.4.1 历年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赤潮发生时的温度特征与实验生态学比较第125页
        7.4.2 历年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赤潮发生规律以及原因探讨第125-127页
    7.5 小结第127-12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132页
    8.1 本研究主要结论第128-130页
    8.2 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4页
博士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溶液中电催化还原CO2制备小分子的研究
下一篇:河口近岸氮素的削减途径及抗生素的影响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