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8页 |
1.1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 第16-18页 |
1.1.1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特点 | 第16页 |
1.1.2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 | 第16-18页 |
1.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与应用 | 第18-26页 |
1.2.1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优缺点 | 第18-19页 |
1.2.2 钢-混凝土组合梁在国外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2.3 钢-混凝土组合梁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3 腹板开洞组合梁的研究概况 | 第26-34页 |
1.3.1 腹板开洞组合梁变形特征 | 第26-27页 |
1.3.2 腹板开洞组合梁的试验研究 | 第27-28页 |
1.3.3 腹板开洞组合梁的理论研究 | 第28-34页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34-35页 |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34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 第34-35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35-38页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 第38-62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38-39页 |
2.3 试验概况 | 第39-46页 |
2.3.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39-41页 |
2.3.2 试件测试内容与方法 | 第41-43页 |
2.3.3 材料力学性能 | 第43-45页 |
2.3.4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第45-46页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6-49页 |
2.5 组合梁抗剪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60页 |
2.5.1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 第49-51页 |
2.5.2 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 第51-53页 |
2.5.3 开洞、板厚和配筋率变化对组合梁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2.5.4 组合梁洞口处截面应变分析 | 第55-57页 |
2.5.5 挠曲变形分析 | 第57页 |
2.5.6 抗剪性能分析 | 第57-60页 |
2.6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塑性铰及内力重分布试验研究 | 第62-78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62-63页 |
3.3 试验概况 | 第63-65页 |
3.3.1 试件测试内容与方法 | 第64-65页 |
3.4 腹板开洞组合梁塑性铰类型 | 第65-67页 |
3.4.1 洞口区域剪力铰 | 第65-66页 |
3.4.2 洞口区域轴力铰 | 第66-67页 |
3.5 组合梁塑性铰特性试验研究 | 第67-70页 |
3.5.1 塑性铰及破坏机构试验验证 | 第68-69页 |
3.5.2 连续组合梁截面应变分析 | 第69-70页 |
3.6 组合梁内力重分布试验研究 | 第70-76页 |
3.6.1 超静定结构弯矩重分布 | 第70-72页 |
3.6.2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弯矩重分布(整体) | 第72-75页 |
3.6.3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剪力重分布(局部) | 第75-76页 |
3.7 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有限元分析 | 第78-108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有限元建模 | 第78-84页 |
4.2.1 单元选择 | 第78-79页 |
4.2.2 材料本构关系 | 第79-82页 |
4.2.3 破坏准则 | 第82-84页 |
4.3 求解方法 | 第84-85页 |
4.4 收敛准则与收敛控制 | 第85-87页 |
4.4.1 收敛准则 | 第85-86页 |
4.4.2 收敛控制 | 第86-87页 |
4.5 有限元模型 | 第87-89页 |
4.6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弹性有限元分析 | 第89-94页 |
4.6.1 腹板开洞组合梁洞口处受力特征 | 第89-90页 |
4.6.2 腹板开洞组合梁挠度特征 | 第90-91页 |
4.6.3 腹板开洞组合梁滑移特征 | 第91-93页 |
4.6.4 腹板开洞组合梁轴力分担特征 | 第93-94页 |
4.7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94-106页 |
4.7.1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受力及承载力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 第94-102页 |
4.7.2 组合梁塑性铰特性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 第102-103页 |
4.7.3 组合梁弯矩重分布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 第103-104页 |
4.7.4 组合梁钢梁底部纵向应变分布规律 | 第104-106页 |
4.8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承载力影响参数分析 | 第108-138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不同弯剪比(M/V组合梁洞口破坏形态 | 第108-109页 |
5.3 影响参数 | 第109-136页 |
5.3.1 混凝土板厚 | 第112-115页 |
5.3.2 纵向配筋率 | 第115-118页 |
5.3.3 洞口宽度 | 第118-120页 |
5.3.4 洞口高度 | 第120-123页 |
5.3.5 洞口位置 | 第123-126页 |
5.3.6 洞口偏心 | 第126-129页 |
5.3.7 多洞口 | 第129-136页 |
5.4 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六章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内力重分布影响参数分析 | 第138-148页 |
6.1 引言 | 第138页 |
6.2 影响参数 | 第138-145页 |
6.2.1 混凝土板厚 | 第139-140页 |
6.2.2 纵向配筋率 | 第140-141页 |
6.2.3 洞口宽度 | 第141-142页 |
6.2.4 洞口高度 | 第142-143页 |
6.2.5 洞口位置 | 第143-144页 |
6.2.6 洞口偏心 | 第144-145页 |
6.3 小结 | 第145-148页 |
第七章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的补强方法研究 | 第148-158页 |
7.1 引言 | 第148页 |
7.2 钢梁腹板开洞构造要求 | 第148-150页 |
7.3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洞口补强方法 | 第150-156页 |
7.3.1 洞口补强形式 | 第150-151页 |
7.3.2 不同补强方式对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性能的影响 | 第151-156页 |
7.4 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八章 负弯矩区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极限承载力理论分析 | 第158-182页 |
8.1 引言 | 第158页 |
8.2 连续组合梁正弯矩区塑性承载力 | 第158-161页 |
8.2.1 塑性中和轴位于混凝土翼板 | 第159页 |
8.2.2 塑性中和轴位于钢梁翼缘 | 第159-160页 |
8.2.3 塑性中和轴位于钢梁腹板 | 第160-161页 |
8.3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塑性承载力 | 第161-164页 |
8.3.1 塑性中和轴位于混凝土翼板 | 第161-162页 |
8.3.2 塑性中和轴位于钢梁上翼缘 | 第162-163页 |
8.3.3 塑性中和轴位于钢梁腹板 | 第163-164页 |
8.4 负弯矩区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塑性承载力 | 第164-181页 |
8.4.1 求解方法和步骤 | 第164-165页 |
8.4.2 基本假定 | 第165-166页 |
8.4.3 洞口角点四个次弯矩函数M_(i,i=1,2,3,4)推导 | 第166-179页 |
8.4.4 洞口角点次弯矩函数的应用 | 第179-181页 |
8.5 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2-186页 |
9.1 本文工作内容和结论 | 第182-185页 |
9.2 工作建议与展望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204-206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