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和发展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协调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数学模型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协调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 | 第12-17页 |
1.2.3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趋势 | 第17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协调控制对象机理分析和模型简化 | 第20-31页 |
2.1 协调控制对象介绍及假设 | 第21-23页 |
2.1.1 协调控制对象介绍 | 第21页 |
2.1.2 协调控制对象简化假设 | 第21页 |
2.1.3 控制对象简化 | 第21-23页 |
2.2 协调控制系统各子系统模型 | 第23-30页 |
2.2.1 制粉系统数学模型 | 第23页 |
2.2.2 炉内燃烧与传热过程模型 | 第23-24页 |
2.2.3 锅炉汽包动态模型 | 第24-25页 |
2.2.4 过热器数学模型 | 第25-26页 |
2.2.5 管道传递过程模型 | 第26页 |
2.2.6 高调门特性模型 | 第26-27页 |
2.2.7 汽轮机模型 | 第27-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协调控制系统对象仿真 | 第31-42页 |
3.1 单元机组系统数学模型及简化 | 第31页 |
3.2 控制对象的模型的系统仿真 | 第31-32页 |
3.3 模型参数的求取 | 第32-37页 |
3.3.1 动态参数辨识 | 第33-34页 |
3.3.2 静态参数的辨识 | 第34-37页 |
3.4 仿真实验验证 | 第37-39页 |
3.5 仿真实验结果对比分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协调控制系统控制及其优化 | 第42-75页 |
4.1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概述 | 第42页 |
4.1.1 协调控制系统的概念 | 第42页 |
4.1.2 协调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42页 |
4.2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策略 | 第42-44页 |
4.2.1 按反馈回路分类 | 第43页 |
4.2.2 按前馈回路分类 | 第43-44页 |
4.3 吴泾电厂的协调控制系统仿真及改进 | 第44-51页 |
4.3.1 吴泾电厂简介 | 第44-45页 |
4.3.2 吴泾电厂的协调系统仿真 | 第45页 |
4.3.3 炉跟机协调控制方式下自动滑压控制的实现 | 第45-46页 |
4.3.4 定压运行仿真实验 | 第46-48页 |
4.3.5 滑压运行仿真实验 | 第48-51页 |
4.4 基于直接能量平衡改进协调控制系统控制 | 第51-57页 |
4.4.1 以(P_1/P_T) P_0为能量平衡信号 DEB-400 协调控制系统简介 | 第51-52页 |
4.4.2 DEB-400 协调控制系统定压运行 | 第52-54页 |
4.4.3 DEB-400 协调控制系统滑压运行 | 第54-57页 |
4.5 基于 DEB-400 改进的滞后-超前环节的动态前馈协调控制系统 | 第57-63页 |
4.5.1 滞后-超前环节的动态前馈 | 第57-58页 |
4.5.2 超前-滞后环节与 DEB 协调控制系统的结合 | 第58-59页 |
4.5.3 超前-滞后环节与 DEB 协调控制系统的结合定压模型 | 第59-61页 |
4.5.4 超前-滞后环节与 DEB 协调控制系统的结合滑压模型 | 第61-63页 |
4.6 三种控制方式的比较 | 第63-74页 |
4.6.1 定压升负荷时负荷上升趋势曲线与主汽压力趋势曲线对比 | 第64-65页 |
4.6.2 定压降负荷时负荷下降趋势曲线与主汽压力趋势曲线对比 | 第65-67页 |
4.6.3 滑压升负荷时负荷上升趋势曲线与主汽压力趋势曲线对比 | 第67-69页 |
4.6.4 滑压升负荷时负荷下降趋势曲线与主汽压力趋势曲线对比 | 第69-71页 |
4.6.5 汽机滑压曲线与仿真实验负荷-压力对比曲线 | 第71-7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75-77页 |
5.1 总结 | 第75-76页 |
5.2 展望和不足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