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的来源与危害 | 第9-10页 |
1.3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 第10-12页 |
1.3.1 传统污泥处置方式 | 第10-11页 |
1.3.2 污泥资源化技术 | 第11-12页 |
1.4 污泥质吸附剂的制备 | 第12-14页 |
1.4.1 物理活化 | 第13页 |
1.4.2 化学活化 | 第13页 |
1.4.3 化学物理活化 | 第13-14页 |
1.4.4 催化活化 | 第14页 |
1.5 污泥质吸附剂在脱臭方面的应用 | 第14-15页 |
1.5.1 去除 H_2S | 第14-15页 |
1.5.2 去除 SO_2 | 第15页 |
1.6 铈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6.1 铈改性 TiO_2光催化剂 | 第15-16页 |
1.6.2 铈催化脱硫 | 第16页 |
1.6.3 铈催化活化污泥质吸附剂 | 第16-17页 |
1.7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7.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污泥的来源 | 第18页 |
2.1.2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2.2 污泥质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2.3 污泥质吸附剂的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2.3.1 含水率的测定 | 第20-21页 |
2.3.2 产率的测定 | 第21页 |
2.3.3 碘吸附值的测定 | 第21页 |
2.3.4 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 | 第21-22页 |
2.4 污泥质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 第22-23页 |
2.4.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22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2页 |
2.4.3 热重-差热 (TG-DTG) | 第22-23页 |
2.4.4 X 射线衍射仪(XRD) | 第23页 |
2.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 | 第23页 |
2.4.6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 第23页 |
2.4.7 元素分析 | 第23页 |
2.5 污泥质吸附剂脱臭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第3章 污泥质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 第25-36页 |
3.1 污泥的组成与性质 | 第25页 |
3.2 活化剂的筛选 | 第25-26页 |
3.3 正交实验确定污泥质吸附剂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3.4 单因素实验确定污泥质吸附剂的制备条件 | 第29-35页 |
3.4.1 活化温度 | 第29-31页 |
3.4.2 固液比 | 第31-32页 |
3.4.3 活化剂浓度 | 第32-34页 |
3.4.4 活化时间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铈改性污泥质吸附剂的制备及脱臭效果研究 | 第36-51页 |
4.1 铈掺杂污泥质吸附剂的制备及脱臭效果研究 | 第36-43页 |
4.1.1 正交实验确定铈掺杂污泥质吸附剂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4.1.2 单因素实验确定铈掺杂污泥质吸附剂的制备条件 | 第37-43页 |
4.2 铈负载污泥质吸附剂的制备及脱臭效果研究 | 第43-50页 |
4.2.1 正交实验确定铈负载污泥质吸附剂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4.2.2 单因素实验确定铈负载污泥质吸附剂的制备条件 | 第45-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污泥质吸附剂的表征及脱臭机制分析 | 第51-61页 |
5.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51-53页 |
5.2 表面形貌分析 | 第53-54页 |
5.3 物相分析 | 第54-55页 |
5.4 热重-差热分析 | 第55-57页 |
5.5 表面官能团定性分析 | 第57-58页 |
5.6 表面官能团定量分析 | 第58-59页 |
5.7 污泥质吸附剂脱臭机制分析 | 第59-6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