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9页 |
1.2 CHS 蛋白质与其基因结构 | 第9-11页 |
1.2.1 CHS 蛋白质结构与作用底物 | 第10-11页 |
1.2.2 CHS 基因的结构 | 第11页 |
1.3 CHS 与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表达调控 | 第11-16页 |
1.3.1 CHS 与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1-13页 |
1.3.2 CHS 基因表达与调控 | 第13-16页 |
1.4 CHS 基因与植物生理代谢 | 第16-19页 |
1.4.1 CHS 基因与植物颜色 | 第16-18页 |
1.4.2 CHS 基因与植物育性 | 第18页 |
1.4.3 CHS 基因与植物应激作用 | 第18-19页 |
1.5 CHS 基因的进化 | 第19-20页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35页 |
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21-22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1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2-23页 |
2.3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3页 |
2.3.1 DCR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3页 |
2.3.2 LB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3页 |
2.4 红松合子胚的组织培养 | 第23-24页 |
2.4.1 红松种子的消毒 | 第23-24页 |
2.4.2 红松合子胚的接种及培养 | 第24页 |
2.4.3 添加外源因素的红松不定芽培养 | 第24页 |
2.5 CHS 基因的克隆 | 第24-32页 |
2.5.1 红松总 RNA 的提取 | 第24-25页 |
2.5.2 引物设计 | 第25-26页 |
2.5.3 PCR 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 第26-27页 |
2.5.4 PCR 产物的回收以及纯化 | 第27-28页 |
2.5.5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28-29页 |
2.5.6 连接产物转化 | 第29-30页 |
2.5.7 提取质粒 DNA | 第30-31页 |
2.5.8 克隆产物的 PCR 鉴定 | 第31-32页 |
2.6 红松不定芽中松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2.6.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页 |
2.6.2 葡萄糖处理组松多酚含量测定 | 第32页 |
2.6.3 棉子糖处理组松多酚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2.7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 CHS 基因的表达量 | 第33-35页 |
2.7.1 红松总 RNA 的提取 | 第33页 |
2.7.2 内参选择及引物设计 | 第33页 |
2.7.3 逆转录合成 cDNA | 第33页 |
2.7.4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33-35页 |
第3章 红松查尔酮合成酶基因(PkCHS)克隆 | 第35-43页 |
3.1 红松不定芽的培养 | 第35-36页 |
3.2 PkCHS 基因的克隆 | 第36-38页 |
3.2.1 红松不定芽总 RNA 的提取 | 第36-37页 |
3.2.2 目的基因片段的 PCR 合成 | 第37页 |
3.2.3 PCR 产物的回收、连接与转化 | 第37-38页 |
3.2.4 质粒 DNA 的提取与 PCR 鉴定 | 第38页 |
3.3 PkCHS 基因克隆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38-42页 |
3.3.1 PkCHS 基因序列的 ORF | 第38-39页 |
3.3.2 CHS 核苷酸序列的比对 | 第39-40页 |
3.3.3 CHS 氨基酸序列的比对 | 第40-41页 |
3.3.4 CHS 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外源因素对 PkCHS 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3-50页 |
4.1 外源因素对红松不定芽中松多酚的影响 | 第43-45页 |
4.1.1 Folin-酚法测定标准曲线 | 第43页 |
4.1.2 葡萄糖对松多酚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3 棉子糖对松多酚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测定 PkCHS 基因的表达量 | 第45-49页 |
4.2.1 葡萄糖对 PkCHS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棉子糖对 PkCHS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3 温度对 PkCHS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附录 | 第6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