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0-13页 |
1.2.1 金融共生理论 | 第10-11页 |
1.2.2 内部治理理论 | 第11-12页 |
1.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16-30页 |
2.1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 | 第16-20页 |
2.1.1 金融共生角度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16-18页 |
2.1.2 企业治理角度的内部治理分析 | 第18-20页 |
2.2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 第20-26页 |
2.2.1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20-22页 |
2.2.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 第22-25页 |
2.2.3 实证分析结果 | 第25-26页 |
2.3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2.3.1 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2.3.2 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第3章 国外类似银行可持续发展经验 | 第30-36页 |
3.1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 | 第30-31页 |
3.1.1 独特的经营理念 | 第30页 |
3.1.2 合理的资金结构 | 第30-31页 |
3.1.3 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 第31页 |
3.2 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 | 第31-33页 |
3.2.1 准确的市场定位 | 第31-32页 |
3.2.2 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 | 第32页 |
3.2.3 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 第32页 |
3.2.4 灵活的风险收益控制机制 | 第32-33页 |
3.3 德意志合作银行的成功经验 | 第33-34页 |
3.3.1 坚持合作制的原则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 | 第33页 |
3.3.2 业务经营商业化和专业化 | 第33页 |
3.3.3 成员行均为独立法人 | 第33-34页 |
3.3.4 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 | 第34页 |
3.4 对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第34-36页 |
3.4.1 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 | 第34页 |
3.4.2 开展多元化的经营策略 | 第34-35页 |
3.4.3 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 第35页 |
3.4.4 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 | 第35-36页 |
第4章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36-43页 |
4.1 坚持合理的市场定位 | 第36-37页 |
4.1.1 明确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 第36页 |
4.1.2 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 第36-37页 |
4.2 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 第37-38页 |
4.2.1 确立目标客户,细分服务领域 | 第37-38页 |
4.2.2 创新业务品种,再造业务流程 | 第38页 |
4.3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 第38-39页 |
4.3.1 完善现有政策,加强部门配合 | 第38-39页 |
4.3.2 推进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环境 | 第39页 |
4.4 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 第39-40页 |
4.4.1 明晰产权关系,优化股权结构 | 第39-40页 |
4.4.2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制衡机制 | 第40页 |
4.5 健全激励约束和信息披露机制 | 第40-41页 |
4.5.1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第40-41页 |
4.5.2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 第41页 |
4.6 有效地治理和防范金融风险 | 第41-43页 |
4.6.1 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 | 第41-42页 |
4.6.2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