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2、低碳金融的由来及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概述 | 第14-19页 |
2.1 清洁发展机制 | 第14-16页 |
2.2 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活动的主要形式 | 第16-19页 |
2.2.1 绿色信贷 | 第17-18页 |
2.2.2 低碳理财产品 | 第18页 |
2.2.3 基于CDM项目的中间业务 | 第18页 |
2.2.4 与碳排放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 第18-19页 |
3、兴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实践分析 | 第19-25页 |
3.1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实践情况 | 第20-22页 |
3.1.1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历程 | 第20页 |
3.1.2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主要模式及案例 | 第20-22页 |
3.2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实践情况 | 第22-23页 |
3.3 兴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风险 | 第23-25页 |
4、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风险问题分析 | 第25-33页 |
4.1 风险的类别 | 第25-30页 |
4.1.1 经济风险 | 第25页 |
4.1.2 社会风险 | 第25-26页 |
4.1.3 政策风险 | 第26页 |
4.1.4 市场风险 | 第26-27页 |
4.1.5 操作风险 | 第27页 |
4.1.6 经营风险 | 第27页 |
4.1.7 CDM项目产品风险 | 第27-29页 |
4.1.8 碳金融信用风险的分析及度量 | 第29-30页 |
4.2 风险成因分析 | 第30-33页 |
4.2.1 专业机构与人才的缺失 | 第31页 |
4.2.2 未形成健全的碳金融市场 | 第31-32页 |
4.2.3 CDM项目的不确定性 | 第32页 |
4.2.4 碳金融业务政策法律不完善 | 第32-33页 |
5、探索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方式 | 第33-40页 |
5.1 构建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 第33-36页 |
5.1.1 构建全面有效的碳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第33页 |
5.1.2 构建完整合理的碳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 第33-34页 |
5.1.3 构建健全的碳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 第34页 |
5.1.4 建立可靠的碳金融风险内部评级体系 | 第34-35页 |
5.1.5 构建先进的碳金融管理技术 | 第35页 |
5.1.6 设计公平的碳金融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 第35-36页 |
5.2 选择适合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途径 | 第36-37页 |
5.2.1 清晰战略定位 | 第36页 |
5.2.2 加强低碳银行“基础建设” | 第36-37页 |
5.2.3 加强碳金融服务创新 | 第37页 |
5.3 良好外部环境的营造 | 第37-40页 |
5.3.1 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内 | 第37-38页 |
5.3.2 完善碳交易市场构建 | 第38页 |
5.3.3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第38-39页 |
5.3.4 完善碳金融交易法律制度建设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