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瘤背石磺概述 | 第11-12页 |
1.2 贝类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2.1 多糖的提取 | 第12-13页 |
1.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3-14页 |
1.2.3 纯度检测 | 第14页 |
1.2.4 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14-15页 |
1.2.5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5-18页 |
1.2.6 药用价值 | 第18-19页 |
1.3 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3.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瘤背石磺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 第21-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1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1 瘤背石磺的预处理 | 第22页 |
2.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描绘 | 第22页 |
2.2.3 瘤背石磺提取液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2.4 热水浸提瘤背石磺多糖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1页 |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23-24页 |
2.3.2 瘤背石磺多糖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第24-25页 |
2.3.3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 | 第25-30页 |
2.3.4 优化与验证试验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瘤背石磺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32-4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32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3.2.1 瘤背石磺多糖的提取工艺 | 第33页 |
3.2.2 DEAE-52纤维素柱层析 | 第33-34页 |
3.2.3 Sephadex G-200柱层析 | 第34-35页 |
3.2.4 瘤背石磺多糖理化性质测定 | 第35页 |
3.2.5 紫外-可见光分析 | 第35页 |
3.2.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页 |
3.2.7 OSP-1b的单糖分析 | 第35-36页 |
3.2.8 OSP-1b的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3.3.1 DEAE-52纤维柱洗脱曲线 | 第36-37页 |
3.3.2 Sephadexo-200柱洗脱曲线 | 第37-38页 |
3.3.3 瘤背石磺多糖的理化性质 | 第38页 |
3.3.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3.3.5 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42页 |
3.3.6 OSP-1b的单糖组成分析 | 第42页 |
3.3.7 OSP-1b的核磁共振图谱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瘤背石磺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46-5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4.2.1 粗多糖的获得 | 第47页 |
4.2.2 瘤背石磺多糖的干燥 | 第47页 |
4.2.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47-48页 |
4.2.4 羟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48页 |
4.2.5 超氧阴离子(O_(2~_) ·)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48-49页 |
4.2.6 亚硝酸盐清除能力 | 第49页 |
4.2.7 还原力的测定 | 第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4.3.1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第49-50页 |
4.3.2 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 | 第50-51页 |
4.3.3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 | 第51页 |
4.3.4 对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 | 第51-52页 |
4.3.5 还原力的测定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总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