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1页 |
| 1.1 凡纳滨对虾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1.1.1 凡纳滨对虾的分布及养殖现状 | 第16-17页 |
| 1.2 凡纳滨对虾的数量性状研究 | 第17页 |
| 1.3 凡纳滨对虾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7-20页 |
| 1.3.1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多样性 | 第17-18页 |
| 1.3.2 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应用 | 第18-19页 |
| 1.3.3 EST-SSR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应用 | 第19-20页 |
| 1.4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不同群体影响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 | 第21-31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 2.1.1 材料 | 第21页 |
| 2.1.2 方法 | 第21-23页 |
| 2.1.2.1 测量方法 | 第21-23页 |
| 2.1.2.2 分析方法 | 第23页 |
| 2.2 结果 | 第23-29页 |
| 2.2.1 凡纳滨对虾4个养殖群体形态参数分析 | 第23-25页 |
| 2.2.2 凡纳滨对虾4个养殖群体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 | 第25-28页 |
| 2.2.2.1 V101群体 | 第25-26页 |
| 2.2.2.2 OS群体 | 第26-27页 |
| 2.2.2.3 NS群体 | 第27-28页 |
| 2.2.2.4 GD2群体 | 第28页 |
| 2.2.3 凡纳滨对虾4个养殖群体的回归方程 | 第28-29页 |
| 2.3 讨论 | 第29-31页 |
| 2.3.1 凡纳滨对虾4个种群形态差异分析 | 第29页 |
| 2.3.2 影响不同种群凡纳滨对虾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与生长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与验证 | 第31-43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3.1.1.1 实验样品 | 第31页 |
| 3.1.1.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 3.1.1.3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 3.1.2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 3.1.3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 3.1.3.1 主要生长性状的测定 | 第32页 |
| 3.1.3.2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第32页 |
| 3.1.3.3 微卫星标记 | 第32-33页 |
| 3.1.3.4 PCR反应及电泳 | 第33页 |
| 3.1.3.5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 3.2 结果 | 第34-40页 |
| 3.2.1 凡纳滨对虾与生长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筛选结果 | 第34-38页 |
| 3.2.1.1 凡纳滨对虾主要生长性状描述统计分析 | 第34页 |
| 3.2.1.2 凡纳滨对虾8对微卫星引物扩增结果 | 第34-35页 |
| 3.2.1.3 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36页 |
| 3.2.1.4 凡纳滨对虾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8页 |
| 3.2.2 凡纳滨对虾与生长相关微卫星标记在不同群体验证结果 | 第38-40页 |
| 3.2.2.1 凡纳滨对虾主要生长性状描述统计分析 | 第38页 |
| 3.2.2.2 凡纳滨对虾TUM-6.124在两个群体的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 3.2.2.3 凡纳滨对虾与生长相关微卫星标记在两个群体验证分析 | 第39-40页 |
| 3.3 讨论 | 第40-43页 |
| 3.3.1 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0页 |
| 3.3.2 凡纳滨对虾与生长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凡纳滨对虾与繁殖相关的EST-SSR引物筛选与验证 | 第43-63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9页 |
| 4.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 4.1.2 实验设计 | 第43页 |
| 4.1.3 实验方法 | 第43-49页 |
| 4.1.3.1 繁殖指标和形态性状的测定 | 第43-44页 |
| 4.1.3.2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第44页 |
| 4.1.3.3 琼脂糖电泳和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44页 |
| 4.1.3.4 多态良好的EST-SSR引物的筛选 | 第44页 |
| 4.1.3.5 与繁殖相关的EST-SSR引物的筛选 | 第44-49页 |
| 4.2 结果 | 第49-60页 |
| 4.2.1 多态良好的EST-SSR引物的筛选 | 第49-51页 |
| 4.2.1.1 琼脂糖电泳和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 4.2.1.2 多态良好的EST-SSR引物筛选 | 第50-51页 |
| 4.2.2 与繁殖相关的EST-SSR引物的筛选 | 第51-58页 |
| 4.2.2.1 12对微卫星扩增结果 | 第52页 |
| 4.2.2.2 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2-53页 |
| 4.2.2.3 凡纳滨对虾微卫星标记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8页 |
| 4.2.3 与繁殖相关的EST-SSR引物在其他群体验证 | 第58-60页 |
| 4.2.3.1 凡纳滨对虾GD2群体单位体重产卵量分析 | 第58页 |
| 4.2.3.2 凡纳滨对虾EST-SSR引物V-15在GD2群体中的扩增 | 第58-59页 |
| 4.2.3.3 凡纳滨对虾与繁殖相关EST-SSR标记的验证分析 | 第59-60页 |
| 4.3 讨论 | 第60-63页 |
| 4.3.1 EST-SSR标记的筛选 | 第60页 |
| 4.3.2 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0页 |
| 4.3.3 EST-SSR标记与繁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 4.3.4 关于与特定性状关联的标记筛选时模板的选择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