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9页 |
1.2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1.2.1 当前教育本土化的趋势加强,需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 第9-10页 |
1.2.2 庄子思想有利于纠正现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对“人”自身的偏离 | 第10页 |
1.2.3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对当今美育理论与实践都有一定的启示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4.1 相关概念诠释 | 第12-15页 |
1.4.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1.5.2 历史研究法 | 第20页 |
1.5.3 文本研读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 第21-24页 |
2.1.1 反对文明进程中人的异化 | 第21-22页 |
2.1.2 对儒家“礼乐教化”的批判 | 第22-23页 |
2.1.3 先秦时期人类审美意识的觉醒 | 第23-24页 |
2.2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2.1 道法自然 | 第25-26页 |
2.2.2 天人合一 | 第26-27页 |
2.2.3 人性美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9-45页 |
3.1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美学内涵 | 第29-34页 |
3.1.1“与物为春”的自然美 | 第29-30页 |
3.1.2“同德天放”的社会美 | 第30-31页 |
3.1.3“贵生养神”的生命美 | 第31-32页 |
3.1.4“技进乎道”的艺术美 | 第32-34页 |
3.2 庄子审美教育的目的 | 第34-36页 |
3.2.1 理想人格的塑造 | 第34-35页 |
3.2.2 审美的人生态度 | 第35-36页 |
3.3 庄子审美教育的方法 | 第36-41页 |
3.3.1 心斋 | 第37-38页 |
3.3.2 物化 | 第38-39页 |
3.3.3 体悟 | 第39-40页 |
3.3.4 游心 | 第40-41页 |
3.4 庄子审美教育的特点 | 第41-45页 |
3.4.1 无用之用 | 第41-42页 |
3.4.2 适性保真 | 第42-43页 |
3.4.3 无为而治 | 第43-45页 |
第4章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内在矛盾 | 第45-52页 |
4.1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45-49页 |
4.1.1 卢梭与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呼应 | 第45-46页 |
4.1.2 王国维对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继承 | 第46-47页 |
4.1.3 丰子恺对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实践 | 第47-49页 |
4.2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内在矛盾 | 第49-52页 |
4.2.1 重自然,轻人文 | 第49-50页 |
4.2.2 重个体,轻社会 | 第50页 |
4.2.3 重精神,轻现实 | 第50-52页 |
第5章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52-70页 |
5.1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52-54页 |
5.2 庄子审美教育思想对当下审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 第54-70页 |
5.2.1 超越功利现实,塑造审美人格 | 第59-60页 |
5.2.2 注重审美体验,扶植个性意识 | 第60-62页 |
5.2.3 重视美育价值,拓展美育内容 | 第62-64页 |
5.2.4 培养直觉思维,激励学生自我化育 | 第64-66页 |
5.2.5 反思生命教育,促进学生精神“成人”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附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