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第二节 本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一、本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7页 |
二、本选题的社会意义 | 第7-8页 |
第三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一、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国内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四节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 第11-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1-14页 |
第五节 研究起点——网络舆情管理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舆情 | 第14-15页 |
二、网络舆情 | 第15-16页 |
三、网络舆情管理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媒体与网络舆情现状 | 第17-36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酝酿的土壤——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一、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网络舆情萌发的养料——现代民主氛围的提升 | 第19-21页 |
一、网络舆情与现代民主政治间的互动关系 | 第19-20页 |
二、网络舆情与公民个人言论自由间的互动关系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总体现状 | 第21-29页 |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规律和传播方式 | 第21-23页 |
二、网络舆情的分类 | 第23-24页 |
三、网络舆情的特征 | 第24-29页 |
第四节 网络舆情的积极效应和消极影响 | 第29-36页 |
一、网络舆情对民主政治和现实生活的积极效应 | 第29-33页 |
二、网络舆情难以回避的消极影响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问题 | 第36-44页 |
第一节 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 第36-38页 |
一、立法管理,制度保障 | 第36页 |
二、加强控制,技术保障 | 第36-37页 |
三、行业教育,自律保障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一、物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二、观念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三、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的优化对策思考 | 第44-59页 |
第一节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的背景 | 第45-48页 |
一、中西方网络舆情管理的价值追求和背景环境比较 | 第45-46页 |
二、网络舆情与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契合 | 第46-48页 |
三、网络舆情与参与式民主的亲缘性 | 第48页 |
第三节 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 第48-50页 |
一、意识形态方面,积极主动抢占先机 | 第48-49页 |
二、制度立法层面,多举并措完善管理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全面提高我国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的路径选择 | 第50-59页 |
一、明确管理主体,设立独立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 第50-51页 |
二、拓宽管理思路,加强体制内外各方的互动配合 | 第51-54页 |
三、夯实法制基础,灵活运用机制,刚柔并济开展网络舆情管理 | 第54-56页 |
四、以人为本,抓大顾小,推进工作思路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