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保护生物学论文

基于GIS的生命体适应性地理环境模拟与分析--以H7N9禽流感和我国主要的90种入侵植物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 章绪论第12-22页
    1.1 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现实需求第12-13页
        1.1.3 科学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1.3.1 适应性地理环境的模拟第16-17页
        1.3.2 不同疫情周期下H7N9禽 流感模拟分析第17页
        1.3.3 全球气候变化下入侵植物的模拟分析第17-18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路线第18-21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4.2 方法路线第19-21页
    1.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二 章基于GIS的 适应性地理环境模拟的原理与方法第22-30页
    2.1 适应性地理环境第22页
    2.2 GIS在 适应性环境模拟中的应用第22-23页
    2.3 基于GIS的 适应性地理环境模拟的思路第23-24页
    2.4 基于GIS的 适应性地理环境的模型构建方法第24-29页
        2.4.1 规则集遗传算法第24-26页
        2.4.2 基于信息理论的改进的logistic环 境空间模拟第26-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 章不同疫情周期下H7N9禽 流感的适应性地理环境动态模拟 分析第30-57页
    3.1 H7N9禽 流感的病学特征第30-31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31-42页
        3.2.1 数据资料来源第31-33页
        3.2.2 数据处理第33-38页
        3.2.3 环境变量的分析筛选第38-39页
        3.2.4 环境变量筛选的结果第39-42页
    3.3 H7N9禽 流感的时空特征分析第42-45页
        3.3.1 H7N9禽 流感暴发的时间特征分析第42-44页
        3.3.2 H7N9禽 流感暴发的空间特征分析第44-45页
    3.4 不同疫情阶段的H7N9禽 流感适应性地理环境模拟第45-51页
        3.4.1 模型的模拟与优化第45-47页
        3.4.2 结果分析第47-51页
    3.5 H7N9禽 流感的Logistic建 模第51-55页
        3.5.1 H7N9禽 流感的信息理论指标第51-53页
        3.5.2 H7N9禽 流感影响变量的重要性评估第53-54页
        3.5.3 logistic建 模预测结果第54-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 章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90种 入侵植物适应性地理环境模 拟分析第57-82页
    4.1 本文研究的入侵植物概述第57-58页
    4.2 数据的来源和处理第58-62页
        4.2.1 数据来源第58-60页
        4.2.2 未来气候场景第60-61页
        4.2.3 数据处理第61页
        4.2.4 变量的筛选分析结果第61-62页
    4.3 全球气候变化下入侵植物的适应性地理环境模拟第62-65页
        4.3.1 全球气候变化下适应性地理环境模拟的原理第63页
        4.3.2 基于GARP模 型的模拟第63-65页
    4.4 未来不同场景下入侵植物的空间分布结果分析 -以 刺苋为例第65-71页
        4.4.1 不同场景不同时间序列的迁移面积第67-69页
        4.4.2 不同场景不同时间序列的迁移速度第69-70页
        4.4.3 不同场景不同时间序列的迁移方向第70-71页
    4.5 未来不同气候条件下入侵植物基本变化特征分析第71-75页
        4.5.1 不同气候场景下的单个物种的特征分析 — 以野老鹤草为例第72-73页
        4.5.2 扩散型入侵植物 — 以野老鹤草为例第73-74页
        4.5.3 萎缩型入侵植物 — 以野燕麦为例第74-75页
        4.5.4 位移型入侵植物 — 以斑地锦为例第75页
    4.6 我国主要入侵植物的总体扩散态势的GIS分 析第75-81页
        4.6.1 入侵植物的密度的变化分析第76页
        4.6.2 入侵植物种类的增加数量分布第76-78页
        4.6.3 入侵植物种类的消失数量分布第78-79页
        4.6.4 气候变化下入侵物种总体扩散方向第79-81页
    4.7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 章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5.1 主要成果和结论第82-83页
    5.2 展望第83-84页
参考 文献第84-89页
致谢第89-90页
附录A 攻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师TPACK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以吉林省为例
下一篇:QQ平台支持的大学生项目学习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