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社会和谐的意义 | 第10页 |
(二)个体成长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专业发展的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 第11-12页 |
(二)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 第12-13页 |
(三)比较分析的研究视角 | 第13-14页 |
(四)述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6-20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一)社区融入 | 第16页 |
(二)流动儿童 | 第16页 |
(三)城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 | 第16页 |
二、理论支撑 | 第16-18页 |
(一)优势视角 | 第16-17页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第17-18页 |
(三)社会支持理论 | 第18页 |
(四)增权理论 | 第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文献法 | 第19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三)访谈法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社区融入的现状调查 | 第20-32页 |
一、活动及问卷情况介绍 | 第20-23页 |
(一)调查与活动背景介绍 | 第20-21页 |
(二)问卷的操作化 | 第21-23页 |
二、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问卷分析 | 第23-24页 |
(一)个体学习和自我认识方面 | 第23页 |
(二)家庭环境方面 | 第23-24页 |
(三)社区方面 | 第24页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一)流动儿童身份认同方面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二)流动儿童在社区成员交流中缺少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 | 第25-26页 |
(三)流动儿童对城市新生活和之前生活之间存在断裂 | 第26页 |
(四)流动儿童自身对社区活动的漠视、抵触心理 | 第26-27页 |
(五)流动儿童对未来的低期望和迷茫性 | 第27-28页 |
四、社区融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一)个人层面 | 第28页 |
(二)家庭层面 | 第28-29页 |
(三)社区层面 | 第29-32页 |
第四章 个案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方面的介入 | 第32-39页 |
一、个案方法的介入 | 第32-33页 |
二、个案情况介绍 | 第33-34页 |
三、个案方法的展示 | 第34-36页 |
四、个案评估与反思 | 第36-39页 |
(一)个案问题评估量表 | 第36页 |
(二)个案结束评估表 | 第36-37页 |
(三)反思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小组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社区融入方面的介入 | 第39-51页 |
一、小组方法的介入 | 第39-40页 |
二、小组方法的展示 | 第40-48页 |
(一)第一次小组:初始篇 | 第40-42页 |
(二)第二次小组:技能篇——流动儿童成长小组 | 第42-44页 |
(三)第三次小组:社区篇——流动儿童融入小组 | 第44-46页 |
(四)第四次小组:家庭篇——流动儿童亲子小组 | 第46-48页 |
三、小组评估与反思 | 第48-51页 |
(一)小组成员对活动评价 | 第48-49页 |
(二)社工的自评 | 第49页 |
(三)反思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3-54页 |
附录:问卷调查表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