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1-2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2、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儿童 | 第16页 |
2、家庭暴力 | 第16-17页 |
(五)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1、生态系统理论 | 第17页 |
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17页 |
3、优势视角理论 | 第17-18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观察法 | 第18页 |
2、无结构访谈法 | 第18页 |
3、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4、个案研究法 | 第18-19页 |
5、文献研究法 | 第19-20页 |
二、深圳市X社区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及其危害性 | 第20-28页 |
(一) 深圳市 X 社区的概况 | 第20页 |
(二) 社区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 | 第20-24页 |
1、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 | 第20-22页 |
2、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特点 | 第22-24页 |
(三) 社区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原因 | 第24-26页 |
1、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父母对孩子的耐心不够 | 第24页 |
2、“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期望高、要求高 | 第24页 |
3、父母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 第24-25页 |
4、家庭结构不稳定,家庭关系不和谐 | 第25页 |
5、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 第25-26页 |
(四) 社区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危害性 | 第26-28页 |
1、对儿童身体的伤害 | 第26页 |
2、对儿童心理的创伤 | 第26页 |
3、对儿童行为方式的影响 | 第26页 |
4、诱发儿童犯罪 | 第26-27页 |
5、影响家庭和睦、社区稳定与社会和谐 | 第27-28页 |
三、儿童遭受家庭暴力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 | 第28-35页 |
(一) 个案简介及背景资料 | 第28页 |
(二) 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 第28-31页 |
1、接案 | 第28页 |
2、建立专业关系 | 第28-31页 |
(三) 收集资料与预估 | 第31-33页 |
1、收集基本资料 | 第31-32页 |
2、对案主问题进行预估 | 第32页 |
3、案主的资源评估 | 第32-33页 |
(四) 对案主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33页 |
(五) 制定工作目标与计划 | 第33-35页 |
1、制定工作目标 | 第33-34页 |
2、制定工作计划 | 第34-35页 |
四、个案工作对儿童遭受家庭暴力问题的介入过程 | 第35-53页 |
(一) 个案服务方案实施策略 | 第35-37页 |
1、主动进行家访,进行疏导教育 | 第35页 |
2、整合家庭内部资源,调动家庭成员力量 | 第35-36页 |
3、整合家庭外部资源,减轻家庭暴力伤害 | 第36页 |
4、开展社区活动,促进亲子沟通 | 第36页 |
5、挖掘案主潜能,促进案主发展 | 第36-37页 |
(二) 个案服务方案的实施 | 第37-50页 |
1、第一阶段:减少案主身体上遭受的伤害 | 第37-40页 |
2、第二阶段:抚慰案主心理上受到的创伤 | 第40-43页 |
3、第三阶段:促进案主和周围人的沟通与交流 | 第43-46页 |
4、第四阶段:提高案主的自我效能感 | 第46-47页 |
5、第五阶段:促进案主能力的发展 | 第47-50页 |
(三) 对本次个案工作的评估 | 第50-53页 |
1、对服务过程的评估 | 第51-52页 |
2、对服务结果的评估 | 第52页 |
3、对服务满意度的评估 | 第52-53页 |
五、服务反思与介入儿童遭受家庭暴力问题的相关建议 | 第53-60页 |
(一) 服务反思 | 第53-55页 |
1、个案工作能够能够被用来预防和解决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问题 | 第53页 |
2、个案工作在预防和解决儿童遭受家庭暴力问题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 第53-54页 |
3、个案工作在探索儿童遭受家庭暴力问题方面的不足之处 | 第54-55页 |
(二) 介入儿童遭受家庭暴力问题的相关建议 | 第55-60页 |
1、虚心学习与沉淀,努力提升专业素养 | 第56页 |
2、服务过程中要努力争取案主的配合 | 第56-57页 |
3、以“人在情境中”的视角去看待案主的问题 | 第57页 |
4、服务中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 第57页 |
5、加强反家暴宣传,开通反家暴热线 | 第57-58页 |
6、着眼个人优势,开发利用案主潜能 | 第58页 |
7、运用专业方法,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 第58-60页 |
六、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A | 第64-66页 |
附录B | 第66-68页 |
附录C | 第68-69页 |
附录D | 第69-70页 |
附录E | 第70-73页 |
附录F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