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民间借贷概述 | 第9-16页 |
(一)民间借贷的界定 | 第9-10页 |
(二)民间借贷的表现形式 | 第10-11页 |
1.借款人为自然人的民间借贷 | 第10页 |
2.借款人为企业法人的民间借贷 | 第10-11页 |
3.民间借贷中的特殊主体 | 第11页 |
(三)民间借贷的法律特征 | 第11-12页 |
1.民间借贷主体的局限性 | 第11-12页 |
2.民间借贷标的物的特定性 | 第12页 |
3.民间借贷的非要式性 | 第12页 |
(四)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必然性 | 第12-14页 |
1.我国民间借贷双方有强烈的借贷需求 | 第12-13页 |
2.民间借贷的自身特点更符合市场需求 | 第13-14页 |
(五)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及现实风险 | 第14-16页 |
1.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 | 第14页 |
2.民间借贷的现实风险 | 第14-16页 |
二、我国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现状 | 第16-23页 |
(一)我国民间借贷的现有法律规范 | 第16-17页 |
1.与自然人借贷行为相关的法律规范 | 第16页 |
2.与企业拆借行为相关的法律规范 | 第16-17页 |
3.与集资型借贷行为相关的法律规范 | 第17页 |
4.与典当行为相关的法律规范 | 第17页 |
5.与民间借贷利率相关的法律规范 | 第17页 |
(二)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试点现状 | 第17-19页 |
(三)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1.我国民间借贷立法滞后 | 第19-20页 |
2.我国民间借贷监管制度存在缺陷 | 第20-21页 |
3.民间借贷事实认定困难 | 第21-23页 |
三、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23-35页 |
(一)确立立法原则 | 第23页 |
1.适度干预原则 | 第23页 |
2.金融安全兼顾效率原则 | 第23页 |
(二)制定民间借贷相关法律 | 第23-26页 |
1.立法给予民间借贷合法地位 | 第23-25页 |
2.逐步构建民间借贷法律体系 | 第25-26页 |
(三)明确民间借贷监管部门 | 第26-27页 |
1.明确县区级地方政府为主要监管力量 | 第26-27页 |
2.以登记备案形式对民间借贷进行监管 | 第27页 |
(四)结合保险形式对民间借贷进行监管 | 第27-30页 |
1.针对民间借贷设立保险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2.选择合适的险种吸引当事人主动登记 | 第28-30页 |
3.保险机构可作为地方政府监管工作的经费来源 | 第30页 |
(五)完善我国民间借贷利率制度 | 第30-32页 |
1.合理限定民间借贷利率 | 第30-31页 |
2.有限度的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31-32页 |
(六)建立民间借贷监管的配套制度 | 第32-33页 |
1.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共享制度 | 第32页 |
2.建立民间借贷统计监测制度 | 第32页 |
3.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 第32-33页 |
(七)以登记备案内容作为民间借贷事实认定依据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