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17-20页 |
2.1.1 均衡发展理论及评析 | 第17-18页 |
2.1.2 非均衡发展理论及评析 | 第18-20页 |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第20-23页 |
2.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特征分析 | 第23-31页 |
3.1 地理概况与经济区域的划分 | 第23页 |
3.2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23-27页 |
3.3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地区差异 | 第27-31页 |
3.3.1 经济总量的地区差异 | 第28页 |
3.3.2 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 第28-29页 |
3.3.3 经济效益的地区差异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第31-49页 |
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3页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1页 |
4.1.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3页 |
4.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模型建立 | 第33-38页 |
4.2.1 评价思路 | 第33-34页 |
4.2.2 数据处理及权重系数确定 | 第34-35页 |
4.2.3 评价模型及其主要方法简介 | 第35-38页 |
4.3 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差异状况分析 | 第38-44页 |
4.3.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定量化分析过程 | 第38-42页 |
4.3.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状况评价 | 第42-44页 |
4.4 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变动趋势分析 | 第44-49页 |
4.4.1 时序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4.4.2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 第45-49页 |
第五章 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 第49-55页 |
5.1 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3页 |
5.1.1 内部基础性因素 | 第49-51页 |
5.1.2 外部驱动型因素 | 第51-53页 |
5.2 促进内蒙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 第53-55页 |
5.2.1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 第53页 |
5.2.2 优化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 | 第53-54页 |
5.2.3 推动区域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 第54页 |
5.2.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1 | 第60-62页 |
附录2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