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 荧光纳米复合材料简介 | 第13-17页 |
1.1 量子点纳米颗粒 | 第14-15页 |
1.2 高分子荧光纳米颗粒 | 第15-16页 |
1.3 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 第16-17页 |
2 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2.1 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特点 | 第17-19页 |
2.1.1 表面易修饰 | 第17-18页 |
2.1.2 光学稳定性 | 第18页 |
2.1.3 信号放大作用 | 第18-19页 |
2.1.4 低毒、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第19页 |
2.2 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2.2.1 反相微乳液法 | 第19页 |
2.2.2 St?ber法 | 第19-20页 |
2.3 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第20-25页 |
2.3.1 细胞内传感器和细胞定位系统 | 第20-21页 |
2.3.2 微阵列DNA分析 | 第21-23页 |
2.3.3 药物载体治疗 | 第23-24页 |
2.3.4 荧光免疫分析 | 第24-25页 |
3 石墨烯量子点简介 | 第25-32页 |
3.1 石墨烯量子点的性质 | 第25页 |
3.2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第25-29页 |
3.2.1 自上而下法 | 第26-27页 |
3.2.2 自下而上法 | 第27-29页 |
3.3 石墨烯量子点的应用 | 第29-32页 |
3.3.1 生物成像 | 第29-30页 |
3.3.2 生物传感器 | 第30-31页 |
3.3.3 GQDs,DNA和寡核苷酸 | 第31-32页 |
4 本论文设计思想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表征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 第34-47页 |
1 引言 | 第34-35页 |
2 试剂与仪器 | 第35-37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7页 |
3.2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 第37页 |
3.3 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过程 | 第37-38页 |
3.4 产品表征 | 第38-39页 |
3.4.1 TEM、AFM、DLS测试 | 第38页 |
3.4.2 FT-IR测试 | 第38页 |
3.4.3 XRD测试 | 第38页 |
3.4.4 PL测试 | 第38-39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4.1 TEM、AFM、DLS表征 | 第39-40页 |
4.2 XRD表征 | 第40页 |
4.3 FT-IR表征 | 第40-41页 |
4.4 PL表征 | 第41-43页 |
4.5 GQDs在乙醇溶液中的单分散性能 | 第43-44页 |
4.6 不同pH条件下的荧光特性 | 第44页 |
4.7 不同NaCl浓度下的荧光特性 | 第44-45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SiO_2/GQDs荧光纳米复合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荧光性能研究 | 第47-63页 |
1 引言 | 第47-48页 |
2 试剂与仪器 | 第48-50页 |
3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3.1 介孔SiO_2 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0页 |
3.2 SiO_2/GQDs纳米复合颗粒(S-G)的制备 | 第50页 |
3.3 S-G的合成过程 | 第50-51页 |
3.4 产品表征 | 第51-52页 |
3.4.1 TEM测试 | 第51页 |
3.4.2 SEM测试 | 第51页 |
3.4.3 EDS测试 | 第51页 |
3.4.4 FT-IR测试 | 第51页 |
3.4.5 XRD测试 | 第51页 |
3.4.6 比表面和孔径分布测试 | 第51页 |
3.4.7 PL测试 | 第51-52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52-62页 |
4.1 TEM表征 | 第52-53页 |
4.2 SEM表征 | 第53-54页 |
4.3 EDS表征 | 第54-55页 |
4.4 XRD表征 | 第55页 |
4.5 FT-IR表征 | 第55-56页 |
4.6 比表面和孔径分布表征 | 第56-57页 |
4.7 PL表征 | 第57-58页 |
4.8 S-G在乙醇溶液中的单分散性能 | 第58-59页 |
4.9 不同pH条件下的荧光特性 | 第59-60页 |
4.10 不同NaCl浓度下的荧光特性 | 第60-61页 |
4.11 GQDs与SiO_2 的不同质量比对S-G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SiO_2/GQDs/aspirin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缓释性能研究 | 第63-73页 |
1 引言 | 第63-64页 |
2 试剂与仪器 | 第64-6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3.1 S-G-asp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65页 |
3.2 S-G-asp纳米微球的体外缓释性能研究 | 第65页 |
3.3 产品的表征与检测方法 | 第65-66页 |
3.3.1 FT-IR测试 | 第65页 |
3.3.2 阿司匹林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5-66页 |
3.3.3 S-G载药量的检测 | 第66页 |
3.3.4 S-G-asp累积释药率的检测 | 第66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4.1 FT-IR表征 | 第66-67页 |
4.2 阿司匹林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7-68页 |
4.3 GQDs与SiO_2 的不同质量比对S-G载药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 不同pH值对S-G-asp缓释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4.5 不同离子强度对S-G-asp缓释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4.6 不同温度对S-G-asp缓释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