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导论 | 第10-13页 |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三、论文内容与基本结构 | 第11-13页 |
| 第1章 先秦至六朝“自然”的发展 | 第13-18页 |
| 1.1 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 | 第13-14页 |
| 1.2 庄子笔下的“自然”与美 | 第14-15页 |
| 1.3 《淮南子》中积极有为的“自然” | 第15页 |
| 1.4 魏晋时期的“自然” | 第15-18页 |
| 1.4.1. “自然”与玄学 | 第15-16页 |
| 1.4.2 “自然”与音乐 | 第16-18页 |
| 第2章 魏晋至唐中国诗学“自然”论的发展 | 第18-24页 |
| 2.1 刘勰的“文道自然” | 第18-20页 |
| 2.2 钟嵘的“自然英旨” | 第20-21页 |
| 2.3 皎然的“至丽而自然” | 第21-23页 |
| 2.4 司空图的“自然” | 第23-24页 |
| 第3章 北宋前期诗学中的“自然” | 第24-30页 |
| 3.1 概述 | 第24页 |
| 3.2 田锡的“任运用而自然” | 第24-25页 |
| 3.3 苏洵“风水相遭”的自然 | 第25-26页 |
| 3.4 梅尧臣的“平淡自然” | 第26-30页 |
| 3.4.1 追求平淡诗风 | 第26-28页 |
| 3.4.2 对陶渊明的推崇 | 第28-30页 |
| 第4章 苏轼以“自然”为核心的诗学 | 第30-37页 |
| 4.1 “不能不为”的文学发生论 | 第30页 |
| 4.2 随物赋形,文理自然 | 第30-32页 |
| 4.3 以“枯淡”为诗歌理想 | 第32-33页 |
| 4.4 “辞达”的诗歌语言观 | 第33-35页 |
| 4.5 苏轼自然诗学的影响 | 第35-37页 |
| 第5章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自然”论 | 第37-45页 |
| 5.1 黄庭坚诗学中的“自然” | 第37-41页 |
| 5.1.1 “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作诗原则 | 第37-38页 |
| 5.1.2 化用的“自然” | 第38-39页 |
| 5.1.3 诗歌境界上的自然——“不烦绳削而自合” | 第39-41页 |
| 5.2 江西派诸人对黄庭坚诗学的发展与补充 | 第41-45页 |
| 5.2.1 陈师道对语言的锤炼 | 第41页 |
| 5.2.2 陈与义的“现实自然” | 第41-42页 |
| 5.2.3 吕本中的“活法自然” | 第42-45页 |
| 第6章 南宋诗学中的“自然” | 第45-56页 |
| 6.1 南宋前期对江西诗派的批判 | 第45-47页 |
| 6.2 杨万里诗学中的“自然” | 第47-52页 |
| 6.2.1 “万象毕来,献予诗材” | 第47-49页 |
| 6.2.2 “诗兴”与“自然” | 第49-50页 |
| 6.2.3 “诗味”与“自然” | 第50-51页 |
| 6.2.4. 从“活法”到“无法” | 第51-52页 |
| 6.3 陆游等人的“自然” | 第52-54页 |
| 6.4 姜夔的“自然高妙” | 第54-55页 |
| 6.5 《沧浪诗话》中的“自然” | 第55-56页 |
| 第7章 综述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