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12-20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 1.1 受试者来源 | 第12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2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12-13页 |
| 1.5 中止和退出标准 | 第13页 |
| 1.6 样本量估算 | 第13-14页 |
| 1.7 背景测试 | 第1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 2.1 分组与盲法 | 第14页 |
| 2.2 干预方法 | 第14-16页 |
| 2.3 意外情况处理 | 第16页 |
| 2.4 观察指标 | 第16-18页 |
| 2.5 质量监控 | 第18页 |
| 2.6 随访 | 第18页 |
| 3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 4 伦理审批 | 第19-20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0-26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20-21页 |
| 2 疗效指标 | 第21-26页 |
| 2.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 | 第21-22页 |
| 2.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各项目评分比较 | 第22-23页 |
| 2.3 埃普沃思嗜睡量表(ESS)评分比较 | 第23页 |
| 2.4 临床疗效比较 | 第23页 |
| 2.5 脑神经递质相对功率比较 | 第23-26页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26-33页 |
| 1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 1.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分析 | 第26页 |
| 1.2 PSQI量表分析与讨论 | 第26-27页 |
| 1.3 ESS量表分析与讨论 | 第27页 |
| 1.4 临床疗效分析与讨论 | 第27-28页 |
| 1.5 神经递质分析与讨论 | 第28-29页 |
| 2 失眠的传统及现代疗法 | 第29页 |
| 3 浅针治疗失眠的理论研究 | 第29-31页 |
| 3.1 失眠的中医认识 | 第29-30页 |
| 3.2 浅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 第30页 |
| 3.3 浅针治疗失眠的选穴依据 | 第30页 |
| 3.4 浅针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 | 第30-31页 |
| 4 浅针治疗失眠的机制探讨 | 第31-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1 结论 | 第33页 |
| 2 问题与展望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附录 | 第36-47页 |
| 文献综述 | 第47-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