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亲属身份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内容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亲属身份概述 | 第8-16页 |
第一节 古代立法亲属身份范围及特点 | 第8-9页 |
一、古代立法亲属身份范围 | 第8-9页 |
二、古代立法亲属身份特点 | 第9页 |
第二节 现行立法亲属身份范围及特点 | 第9-11页 |
一、现行立法亲属身份范围 | 第9-11页 |
(一)民事法律体系中关于亲属身份范围的界定 | 第9-10页 |
(二)行政法律体系中关于亲属身份范围的界定 | 第10页 |
(三)刑事法律体系中关于亲属身份范围的界定 | 第10-11页 |
(四)其他法律法规中关于亲属身份范围的界定 | 第11页 |
二、现行立法亲属身份范围特点 | 第11页 |
第三节 刑法亲属身份范围确定及意义 | 第11-16页 |
一、刑法亲属身份范围之确定 | 第11-13页 |
(一)基于血缘产生的亲属身份 | 第12页 |
(二)基于姻亲产生的亲属身份 | 第12-13页 |
(三)基于法律关系产生的拟制亲属 | 第13页 |
二、刑法确定亲属身份之意义 | 第13-16页 |
(一)犯罪构成的主体要件 | 第14页 |
(二)量刑情节的事实依据 | 第14页 |
(三)法定权利的保护屏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亲属身份影响定罪量刑之中外立法考察 | 第16-25页 |
第一节 中国刑事立法考察 | 第16-21页 |
一、亲属间容隐类犯罪 | 第16-18页 |
二、亲属间相犯类犯罪 | 第18-21页 |
(一)亲属间财产权犯罪 | 第18-19页 |
(二)亲属间人身权犯罪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国外刑事立法考察 | 第21-22页 |
一、亲属间容隐类犯罪 | 第21页 |
二、亲属间相犯类犯罪 | 第21-22页 |
(一)亲属间财产权犯罪 | 第21-22页 |
(二)亲属间人身权犯罪 | 第22页 |
第三节 中外刑事立法之比较分析 | 第22-25页 |
一、理论基石殊途同归 | 第22-23页 |
二、亲属范围因国而异 | 第23页 |
三、价值追求大相径庭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亲属身份回归刑法之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25-31页 |
第一节 亲属身份回归刑法之必要性分析 | 第25-28页 |
一、人性伦理之使然 | 第25-26页 |
二、“期待可能性”之追求 | 第26页 |
三、刑法的谦抑性之选择 | 第26-27页 |
四、维稳维权之需求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亲属身份回归刑法之可行性研究 | 第28-31页 |
一、契合刑法原则 | 第28-29页 |
二、符合刑罚目的 | 第29页 |
三、磨合实践冲突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亲属身份制度之理性构想 | 第31-37页 |
第一节 亲属身份制度于刑事实体法中之构想 | 第31-36页 |
一、刑法总则中亲属身份的设计 | 第31-33页 |
(一)纯正的亲属间犯罪 | 第31-32页 |
(二)不纯正的亲属间犯罪 | 第32-33页 |
二、刑法分则中亲属身份的设计 | 第33-36页 |
(一)亲属间容隐类犯罪 | 第33-34页 |
(二)亲属间财产权犯罪 | 第34-35页 |
(三)亲属间人身权犯罪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亲属身份制度于刑事程序法中之构想 | 第36-37页 |
一、亲属间容隐类犯罪于程序法之适用 | 第36页 |
二、亲属间财产类犯罪于程序法之适用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附录:关涉亲属身份的现行刑事立法及司法解释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