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中英文对照词 | 第16-18页 |
引言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2页 |
1.1 前言 | 第19页 |
1.2 氮肥利用现状与分析 | 第19-22页 |
1.3 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 | 第22-24页 |
1.3.1 评价指标 | 第22-23页 |
1.3.2 氮高效水稻品种的定义 | 第23-24页 |
1.4 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 | 第24-27页 |
1.4.1 农艺性状与氮肥吸收利用 | 第24-25页 |
1.4.2 地上部生理性状与氮肥吸收利用 | 第25-26页 |
1.4.3 根系生长与氮肥吸收利用 | 第26-27页 |
1.5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方法 | 第27-30页 |
1.5.1 施氮量与种类 | 第27-28页 |
1.5.2 氮肥运筹 | 第28页 |
1.5.3 灌溉方式 | 第28-29页 |
1.5.4 氮敏感高产水稻品种的选用 | 第29-30页 |
1.6 本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1.6.1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30页 |
1.6.2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2页 |
第二章 不同年代水稻品种对氮素响应的差异 | 第42-5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2.1.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2.1.2 考种与计产 | 第44页 |
2.1.3 植株含氮量测定 | 第44-45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2.2.1 中籼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45页 |
2.2.2 中粳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45-47页 |
2.2.3 中籼水稻品种氮肥利用效率 | 第47-48页 |
2.2.4 中粳水稻品种氮肥利用效率 | 第48-49页 |
2.3 讨论 | 第49-51页 |
2.4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第三章 氮敏感性不同水稻品种的农艺性状 | 第55-7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3.1.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56页 |
3.1.2 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和植株含氮量测定 | 第56页 |
3.1.3 粒叶比测定 | 第56-57页 |
3.1.4 考种与计产 | 第57页 |
3.1.5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3.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57页 |
3.2.2 氮肥利用效率 | 第57-59页 |
3.2.3 株高与茎蘖成穗率 | 第59-60页 |
3.2.4 物质积累与收获指数 | 第60页 |
3.2.5 叶面积指数 | 第60页 |
3.2.6 粒叶比 | 第60-65页 |
3.3 讨论 | 第65-66页 |
3.4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第四章 氮敏感性不同水稻品种的地上部生理性状 | 第70-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4.1.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70-71页 |
4.1.2 叶片光合速率测定 | 第71页 |
4.1.3 叶片氮代谢酶活性测定 | 第71页 |
4.1.4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测定 | 第71页 |
4.1.5 植株含氮量测定 | 第71页 |
4.1.6 数据分析 | 第7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4.2.1 叶片光合速率 | 第71-72页 |
4.2.2 氮素积累量 | 第72-73页 |
4.2.3 氮代谢酶活性 | 第73-75页 |
4.2.4 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 第75页 |
4.2.5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 第75-77页 |
4.3 讨论 | 第77-78页 |
4.4 结论 | 第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第五章 氮敏感性不同水稻品种的根系特性 | 第81-9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5.1.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81-82页 |
5.1.2 根干重与根系形态特性 | 第82页 |
5.1.3 根系氧化力与根系吸收表面积测定 | 第82页 |
5.1.4 考种计产与植株含氮量测定 | 第82页 |
5.1.5 数据分析 | 第8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8页 |
5.2.1 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 | 第82-85页 |
5.2.2 根干重与根冠比 | 第85-86页 |
5.2.3 根系形态 | 第86-87页 |
5.2.4 根系氧化力与根系吸收表面积 | 第87-88页 |
5.3 讨论 | 第88-89页 |
5.4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第六章 氮肥运筹对氮敏感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93-10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6.1.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94页 |
6.1.2 叶面积指数与光合势测定 | 第94-95页 |
6.1.3 剑叶光合速率与根系氧化力测定 | 第95页 |
6.1.4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含量测定 | 第9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0页 |
6.2.1 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 | 第95-97页 |
6.2.2 叶面积指数与光合势 | 第97-98页 |
6.2.3 叶片光合速率与根系氧化力 | 第98-99页 |
6.2.4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氮素的运转 | 第99-100页 |
6.3 讨论 | 第100-102页 |
6.4 结论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第七章 氮肥运筹对氮敏感性不同水稻品种品质的影响 | 第106-117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7.1.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06页 |
7.1.2 米质测定 | 第106-107页 |
7.1.3 稻米蛋白组分测定 | 第107页 |
7.1.4 稻米淀粉黏滞性测定 | 第107页 |
7.1.5 数据分析 | 第107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1页 |
7.2.1 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 | 第107-108页 |
7.2.2 蒸煮与食味品质 | 第108-109页 |
7.2.3 蛋白组分 | 第109-110页 |
7.2.4 淀粉黏滞谱特性 | 第110-111页 |
7.3 讨论 | 第111-113页 |
7.3.1 氮敏感性不同水稻品种米质的比较 | 第111-113页 |
7.3.2 氮肥运筹对米质的影响 | 第113页 |
7.4 结论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第八章 干湿交替灌溉对氮敏感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 第117-126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8页 |
8.1.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17-118页 |
8.1.2 土壤水势与灌溉水量测定 | 第118页 |
8.1.3 米质测定 | 第118页 |
8.1.4 考种计产与氮含量测定 | 第118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3页 |
8.2.1 士壤水势 | 第118页 |
8.2.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118-119页 |
8.2.3 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 | 第119-120页 |
8.2.4 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 | 第120-121页 |
8.2.5 食味与营养品质 | 第121-122页 |
8.2.6 淀粉黏滞谱特性 | 第122-123页 |
8.3 讨论 | 第123-124页 |
8.4 结论 | 第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6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26-135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26-127页 |
9.1.1 不同年代水稻品种对氮素响应的差异 | 第126页 |
9.1.2 氮敏感性不同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差异 | 第126页 |
9.1.3 氮敏感性不同水稻品种地上部生理性状的差异 | 第126页 |
9.1.4 氮敏感性不同水稻品种根系形态生理的差异 | 第126-127页 |
9.1.5 氮肥运筹对氮敏感性不同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27页 |
9.1.6 氮肥运筹对氮敏感性不同品种米质的影响 | 第127页 |
9.1.7 干湿交替灌溉对氮敏感性不同品种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 第127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9.2.1 阐明了氮敏感性不同水稻品种对氮肥响应的特点,明确了氮敏感高产品种的农艺生理特征 | 第127-128页 |
9.2.2 探明了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肥水管理技术 | 第128页 |
9.2.3 明确了肥水管理对氮敏感性不同品种米质形成的影响 | 第128页 |
9.3 讨论 | 第128-131页 |
9.3.1 关于氮敏感高产品种的农艺生理性状 | 第128-130页 |
9.3.2 关于协同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栽培技术及其调控机理 | 第130页 |
9.3.3 关于提高水稻品质的栽培技术 | 第130-131页 |
9.4 存在问题 | 第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