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光催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光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6-19页 |
1.2.2 光催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2.3 光催化技术中的光源 | 第20-21页 |
1.2.4 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1.2.5 光催化技术降解丙烯腈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1.3 光催化剂TiO_2的改性 | 第23-30页 |
1.3.1 SiO_2载体负载 | 第24-25页 |
1.3.2 N掺杂 | 第25-27页 |
1.3.3 F掺杂 | 第27-28页 |
1.3.4 酸浸渍改性 | 第28-30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43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34-36页 |
2.2.1 硅胶负载型TiO_2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2 酸浸渍改性TiO_2/SiO_2的制备 | 第35页 |
2.2.3 F掺杂TiO_2/SiO_2的制备 | 第35页 |
2.2.4 N-F共掺杂TiO_2/SiO_2的制备 | 第35-36页 |
2.3 光催化活性评价系统 | 第36-39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36-37页 |
2.3.2 光源 | 第37页 |
2.3.3 光催化反应实验 | 第37-38页 |
2.3.4 丙烯腈检测方法 | 第38页 |
2.3.5 光催化活性评价方法 | 第38页 |
2.3.6 产物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9-43页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XRD) | 第39页 |
2.4.2 扫描电镜 (SEM) | 第39页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XPS) | 第39页 |
2.4.4 低温氮气吸附-脱附 | 第39-40页 |
2.4.5 表面酸性位点的定性 | 第40-41页 |
2.4.6 表面酸性位点的定量 | 第41-43页 |
第3章 酸浸渍改性负载型TiO_2光催化降解丙烯腈 | 第43-59页 |
3.1 HNO_3改性TiO_2/SiO_2的活性研究 | 第43-44页 |
3.2 SO_4~(2-)/TiO_2/SiO_2的表征 | 第44-48页 |
3.2.1 SO_4~(2-)/TiO_2/SiO_2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44-46页 |
3.2.2 Ti和S的化合价分析 | 第46-48页 |
3.3 结合态SO_4~(2-) /TiO_2/SiO_2和游离态SO_4~(2-)- TiO_2/SiO_2的光催化活性比较 | 第48-49页 |
3.4 SO_4~(2-)/TiO_2/SiO_2的制备条件优化 | 第49-55页 |
3.4.1 SO_4~(2-)含量优化 | 第49-52页 |
3.4.2 煅烧温度优化 | 第52-54页 |
3.4.3 煅烧时间优化 | 第54-55页 |
3.5 催化剂剂量对丙烯腈降解率影响 | 第55-56页 |
3.6 SO_4~(2-)/TiO_2/SiO_2的重复利用性分析 | 第56-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F掺杂改性负载型TiO_2光催化氧化丙烯腈 | 第59-75页 |
4.1 F掺杂TiO_2/SiO_2的表征 | 第59-63页 |
4.1.1 F掺杂TiO_2/SiO_2的表面形貌 | 第59-60页 |
4.1.2 F掺杂TiO_2/SiO_2的孔结构分析 | 第60-62页 |
4.1.3 F元素存在形态分析 | 第62-63页 |
4.2 F掺杂TiO_2/SiO_2的制备条件优化 | 第63-70页 |
4.2.1 TiO_2负载量 | 第63-64页 |
4.2.2 原材料中HF/Ti摩尔比 | 第64-67页 |
4.2.3 煅烧温度 | 第67-70页 |
4.3 光反应条件优化 | 第70-71页 |
4.3.1 催化剂投加量 | 第70页 |
4.3.2 溶液p H | 第70-71页 |
4.4 F掺杂 36% TiO_2/SiO_2的光吸收性能分析 | 第71-73页 |
4.5 F掺杂 36% TiO_2/SiO_2的稳定性 | 第73-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N-F共掺改性负载型TiO_2光催化分解丙烯腈 | 第75-93页 |
5.1 N-F共掺TiO_2/SiO_2的表征 | 第75-79页 |
5.1.1 N-F共掺TiO_2/SiO_2的表面形貌结构 | 第75-76页 |
5.1.2 N-F共掺TiO_2/SiO_2的成分分析 | 第76-78页 |
5.1.3 SiO_2对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78-79页 |
5.2 NH4F/Ti摩尔比对表面酸性位点和光催化活性影响 | 第79-83页 |
5.3 煅烧温度对晶相结构和光催化活性影响 | 第83-84页 |
5.4 光反应条件对丙烯腈降解率影响 | 第84-87页 |
5.4.1 丙烯腈水溶液初始浓度影响 | 第84-86页 |
5.4.2 催化剂投加量影响 | 第86-87页 |
5.5 N、F元素对模拟日光光吸收的影响 | 第87-89页 |
5.6 N-F共掺TiO_2/SiO_2的重复利用性研究 | 第89页 |
5.7 丙烯腈的光催化分解路径分析 | 第89-9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6章 改性负载型TiO_2的表面羟基和表面酸性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93-106页 |
6.1 改性负载型TiO_2的表面羟基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94-102页 |
6.1.1 表层羟基模型 | 第94-101页 |
6.1.2 表面酸性与表面羟基的关系探讨 | 第101-102页 |
6.2 改性负载型TiO_2的表面酸性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个人简历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