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对语文教材习题的观点综述 | 第10页 |
(二)对语文课后习题运用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四、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课后习题设置概况 | 第14-29页 |
一、初中语文课后习题的分类 | 第14-17页 |
二、诗词课后习题的设置情况分析 | 第17-21页 |
(一)课文类古诗词课后习题 | 第17-18页 |
(二)专题类古诗词课后习题 | 第18-20页 |
(三)诵读欣赏类古诗词课后习题 | 第20-21页 |
三、文言文课后习题的设置情况分析 | 第21-25页 |
(一)课文类文言文课后习题 | 第21-24页 |
(二)专题类文言文课后习题分析 | 第24页 |
(三)诵读欣赏类文言文课后习题分析 | 第24-25页 |
四、苏教版古诗文课后习题设计特点 | 第25-29页 |
(一)题型搭配相对固定,题量设置稳定 | 第25-26页 |
(二)重视对古诗文的整体感知和记忆积累 | 第26页 |
(三)文言文字词学习要求多样 | 第26-27页 |
(四)重视开放性习题设计,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材课后习题运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学生卷) | 第29-38页 |
一、学生卷调查情况说明 | 第29页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问卷设计说明 | 第29页 |
二、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 第29-36页 |
(一)学生对于使用古诗文课后习题的主观感受 | 第29-31页 |
(二)学生对古诗文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 | 第31-33页 |
(三)学生对古诗文课后习题的使用效果评价 | 第33-34页 |
(四)教师对学生使用古诗文课后习题的影响 | 第34-36页 |
三、学生在使用古诗文课后习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一)使用习题的主动性不强 | 第36-37页 |
(二)使用习题过于以考试内容为主导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材课后习题运用情况调查及分析(教师卷) | 第38-51页 |
一、教师卷调查情况说明 | 第38页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问卷设计说明 | 第38页 |
二、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 第38-47页 |
(一)教师对教材古诗文课后习题的主观认识 | 第38-40页 |
(二)古诗文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 | 第40-43页 |
(三)古诗文课后习题的评价 | 第43-47页 |
三、教师在使用古诗文课后习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51页 |
(一)对古诗文课后习题缺乏全面的认识 | 第47-48页 |
(二)对习题的使用方式比较单一和随意 | 第48-50页 |
(三)比较忽略专题中的课后习题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苏教版古诗文课后习题的运用原则和建议 | 第51-61页 |
一、古诗文课后习题的运用原则 | 第51-53页 |
(一)以生为本 | 第51页 |
(二)重视习题的整体性 | 第51-52页 |
(三)方法指导为主 | 第52页 |
(四)以课内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 | 第52-53页 |
二、古诗文课后习题运用方面的建议 | 第53-61页 |
(一)教师要加强对古诗文课后习题的整体认识,充分挖掘现有习题资源 | 第53-56页 |
(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减课后习题 | 第56-57页 |
(三)整合习题,重新设置编排(导学案) | 第57-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