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世界各国概况论文--中国论文--运输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

汽车整车国际联运运作模型构建与仿真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6-30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6-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6页
        1.2.1 多式联运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现状第20-24页
        1.2.3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第24-26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26-30页
        1.3.1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3.2 研究方法第27页
        1.3.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1.3.4 创新点第28-30页
2 相关理论依据第30-46页
    2.1 国际多式联运第30-38页
        2.1.1 国际货物运输第30-31页
        2.1.2 国际铁路货物运输第31-32页
        2.1.3 国际道路货物运输第32-33页
        2.1.4 国际海洋货物运输第33-34页
        2.1.5 国际多式联运概念及特点第34-36页
        2.1.6 汽车整车国际多式联运组织形式及发展趋势第36-38页
    2.2 供应链与服务供应链管理第38-41页
        2.2.1 服务供应链第38页
        2.2.2 物流服务供应链第38-40页
        2.2.3 物流服务供应链运作特征第40-41页
    2.3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第41-46页
        2.3.1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介绍第41-42页
        2.3.2 SCOR模型的结构框架第42-43页
        2.3.3 SCOR模型的结构定义和评价维度第43-44页
        2.3.4 SCOR模型的应用范围第44-46页
3 汽车整车国际联运运作模型建立第46-81页
    3.1 汽车物流服务供应链分析第46-51页
        3.1.1 汽车物流服务供应链概念与特点第46-47页
        3.1.2 汽车整车物流服务供应链成员及其他参与方第47-49页
        3.1.3 汽车整车物流服务供应链现行运作模式第49-51页
    3.2 汽车整车国际联运运作模型综述第51-53页
        3.2.1 汽车整车国际联运运作模型构建原则第51-52页
        3.2.2 汽车整车国际联运运作模型建立方法第52-53页
        3.2.3 汽车整车国际联运运作模型管理目标第53页
    3.3 第一层—流程定义层第53-56页
        3.3.1 物流计划流程第54页
        3.3.2 物流采购流程第54页
        3.3.3 物流整合流程第54页
        3.3.4 物流交付流程第54-55页
        3.3.5 物流反馈流程第55页
        3.3.6 物流管理支持流程第55-56页
        3.3.7 第一层运作模型构建第56页
    3.4 第二层—流程配置层第56-59页
        3.4.1 计划元素第56-57页
        3.4.2 执行元素第57-58页
        3.4.3 支持元素第58-59页
        3.4.4 第二层运作模型构建第59页
    3.5 第三层—流程元素层第59-75页
        3.5.1 物流计划流程第59-64页
        3.5.2 物流采购流程第64-66页
        3.5.3 物流整合流程第66-68页
        3.5.4 物流交付流程第68-71页
        3.5.5 物流反馈流程第71-75页
    3.6 绩效标准与指标衡量方法第75-81页
        3.6.1 绩效评价体系绩效属性确定第75-76页
        3.6.2 绩效评价体系绩效指标选择第76-81页
4 案例仿真及优化第81-108页
    4.1 公司背景及项目介绍第81-85页
        4.1.1 公司基本情况第81页
        4.1.2 汽车整车国际联运业务现状第81-83页
        4.1.3 日本过境中国至蒙古项目介绍第83-85页
    4.2 仿真目标及优化策略第85-87页
        4.2.1 仿真目标第86-87页
        4.2.2 优化策略第87页
    4.3 仿真系统及使用软件确定第87-91页
        4.3.1 离散事件仿真系统第87-88页
        4.3.2 Arena仿真模拟软件第88-91页
    4.4 仿真变量、公式及指标设计第91-94页
        4.4.1 仿真变量设计第91页
        4.4.2 仿真公式设计第91-92页
        4.4.3 仿真指标设计第92-94页
    4.5 仿真系统建立第94-100页
        4.5.1 输入数据拟合第94-96页
        4.5.2 顶层结构模型第96-97页
        4.5.3 具体流程及模块第97-100页
    4.6 仿真模拟结果及分析第100-108页
        4.6.1 仿真运行设定第100-102页
        4.6.2 仿真结果检验第102-104页
        4.6.3 仿真指标分析第104-105页
        4.6.4 项目管理建议第105-108页
5 结论第108-111页
    5.1 研究工作及结论第108-110页
        5.1.1 研究工作第108页
        5.1.2 研究结论第108-110页
    5.2 研究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4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4-11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驱动自供能无线传感器节点及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骨代谢探讨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PM0P的差异及两种补肾法的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