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水平双向循环加载下加腋梁式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引言第9页
    1.2 高层建筑转换结构概述第9-11页
        1.2.1 转换结构的发展和特点第9-10页
        1.2.2 转换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第10-11页
    1.3 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概述第11-14页
        1.3.1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发展第11-12页
        1.3.2 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的特点第12-13页
        1.3.3 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3页
        1.3.4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4-15页
        1.4.1 本文研究的方法第14页
        1.4.2 本文研究的思路第14-15页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第15-19页
        1.5.1 本文的研究背景第15-16页
        1.5.2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16-19页
2 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基本原理第19-25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混凝土本构模型的选取第19-24页
        2.2.1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第19-21页
        2.2.2 混凝土本构模型第21-22页
        2.2.3 混凝土损伤因子计算第22-23页
        2.2.4 模型其他参数设置第23-24页
    2.3 钢筋本构模型的选取第24-25页
3 试件试验简介及有限元分析模型第25-37页
    3.1 试件W8-A~W8-3 试验情况简介第25-32页
        3.1.1 试验试件的截面尺寸第25页
        3.1.2 试验试件的配筋设计第25-29页
        3.1.3 试验试件的混凝土材料数据第29-30页
        3.1.4 试验试件的钢筋材料数据第30-32页
    3.2 有限元分析模型第32-36页
        3.2.1 加载制度设置第32-34页
        3.2.2 结构的构件边界条件第34页
        3.2.3 试件的有限元模型第34-35页
        3.2.4 模型网格划分和单位规定第35-36页
        3.2.5 软件及单元第36页
    3.3 本章小结第36-37页
4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对比第37-91页
    4.1 ABAQUS输出结果说明第37-38页
    4.2 试件W8-A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与分析第38-55页
        4.2.1 试件W8-A骨架曲线对比与分析第38-41页
        4.2.2 试件W8-A滞回曲线对比与分析第41-43页
        4.2.3 试件W8-A延性系数对比与分析第43-45页
        4.2.4 试件W8-A破坏过程对比分析第45-51页
        4.2.5 构件W8-A破坏形态与受力机理分析第51-55页
    4.3 试件W8-B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与分析第55-72页
        4.3.1 试件W8-B骨架曲线对比与分析第56-58页
        4.3.2 试件W8-B滞回曲线对比与分析第58-60页
        4.3.3 试件W8-B延性系数对比与分析第60-61页
        4.3.4 试件W8-B破坏过程对比分析第61-68页
        4.3.5 试件W8-B破坏形态与受力机理分析第68-72页
    4.4 试件W8-C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与分析第72-90页
        4.4.1 试件W8-C骨架曲线对比与分析第72-75页
        4.4.2 试件W8-C滞回曲线对比与分析第75-77页
        4.4.3 试件W8-C延性系数对比与分析第77-78页
        4.4.4 试件W8-3 破坏过程对比分析第78-85页
        4.4.5 试件W8-C破坏形态与受力机理分析第85-90页
    4.5 本章小节第90-91页
5 该类转换结构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第91-139页
    5.1 引言第91-92页
        5.1.1 混凝土材料选用第91-92页
        5.1.2 钢筋材料选用第92页
    5.2 不同短肢剪力墙轴压比下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第92-109页
        5.2.1 构件骨架曲线与P-Δ 滞回曲线分析第93-97页
        5.2.2 构件等效屈服荷载、峰值荷载及强屈比分析第97-100页
        5.2.3 构件等效屈服位移、破坏位移及位移延性系数分析第100-102页
        5.2.4 构件初始阶段刚度与刚度退化分析第102-105页
        5.2.5 构件破坏特征及破坏机制分析第105-109页
    5.3 不同短肢剪力墙肢厚比下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第109-123页
        5.3.1 构件骨架曲线与P-Δ 滞回曲线分析第110-113页
        5.3.2 构件等效屈服荷载、峰值荷载及强屈比分析第113-116页
        5.3.3 构件等效屈服位移、破坏位移及位移延性系数分析第116-118页
        5.3.4 构件初始阶段刚度与刚度退化分析第118-121页
        5.3.5 构件破坏特征及破坏机制分析第121-123页
    5.4 不同转换梁加腋角度下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第123-137页
        5.4.1 构件骨架曲线与P-Δ 滞回曲线分析第124-126页
        5.4.2 构件等效屈服荷载、峰值荷载及强屈比分析第126-129页
        5.4.3 构件等效屈服位移、破坏位移及位移延性系数分析第129-131页
        5.4.4 构件初始阶段刚度与刚度退化分析第131-134页
        5.4.5 构件破坏特征及破坏机制分析第134-137页
    5.5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39-141页
    6.1 本文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第139页
    6.2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第139-140页
    6.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丙烯/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研究
下一篇:新型乙烯齐聚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