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油田东5-9区块扶余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1页 |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4页 |
1.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1页 |
1.2 区域地层及沉积发育特征 | 第11-13页 |
1.3 研究区块概况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储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14-19页 |
2.1 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 | 第14页 |
2.2 地层划分对比 | 第14-19页 |
2.2.1 地层对比方法 | 第15-18页 |
2.2.2 地层命名的原则 | 第18页 |
2.2.3 地层划分的结果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单砂体精细刻画 | 第19-33页 |
3.1 沉积间断面识别与单砂体划分 | 第19-20页 |
3.1.1 沉积间断面识别 | 第19-20页 |
3.1.2 单砂体分布的理论模式 | 第20页 |
3.2 单期河道砂体边界确定 | 第20-23页 |
3.3 单砂体连通关系 | 第23-25页 |
3.4 单砂体成因类型分类 | 第25-31页 |
3.4.1 沉积背景 | 第26-29页 |
3.4.2 单井微相划分依据 | 第29-31页 |
3.5 单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微构造精细解释 | 第33-44页 |
4.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3页 |
4.2 小层断层位置校正 | 第33-37页 |
4.3 小层顶面构造特征 | 第37-44页 |
第五章 隔夹层识别与测井二次解释 | 第44-77页 |
5.1 隔夹层研究 | 第44-50页 |
5.1.1 隔夹层类型 | 第44页 |
5.1.2 隔夹层识别5.1.3 隔夹层分布规律 | 第44-50页 |
5.2 测井二次解释 | 第50-57页 |
5.2.1 二次解释模型精度验证 | 第50-53页 |
5.2.2 物性参数解释模型 | 第53-56页 |
5.2.3 后验两.取心井模型验证 | 第56-57页 |
5.3 单砂体储层物性分布规律研究 | 第57-65页 |
5.3.1 储层岩矿特征 | 第57页 |
5.3.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7页 |
5.3.3 储层微观特征 | 第57-58页 |
5.3.4 孔隙度分布规律 | 第58页 |
5.3.5 渗透率分布规律 | 第58页 |
5.3.6 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 | 第58-65页 |
5.4 水淹层解释 | 第65-77页 |
5.4.1 油层水淹特征 | 第65-69页 |
5.4.2 水淹层识别 | 第69-71页 |
5.4.3 水淹程度主控因素 | 第71-73页 |
5.4.4 水淹规律 | 第73-77页 |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77-90页 |
6.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77-79页 |
6.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79-85页 |
6.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85-88页 |
6.4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 第88-90页 |
第七章 储量计算 | 第90-96页 |
7.1 油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 第90-91页 |
7.2 有效砂体体积的确定 | 第91页 |
7.3 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的区域值确定 | 第91页 |
7.4 其它参数确定及储量计算 | 第91-96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第100-107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