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MFC简介 | 第10-13页 |
1.2.1 MFC发展历程 | 第10页 |
1.2.2 MFC产电原理 | 第10-12页 |
1.2.3 MFC的性能影响 | 第12-13页 |
1.3 MFC阳极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MFC阳极材料 | 第13-15页 |
1.3.2 阳极启动电势对生物膜性能的影响 | 第15-17页 |
1.3.3 生物膜内氢离子传递特性对其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1页 |
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第21-37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实现系统的设计组装以及启动 | 第21-28页 |
2.2.1 工作电极及对电极的材料选取 | 第21页 |
2.2.2 三维微小孔隙阳极的组装 | 第21-25页 |
2.2.3 反应器的结构以及材料 | 第25-28页 |
2.2.4 电池的启动 | 第28页 |
2.3 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 第28-37页 |
2.3.1 微电极测试系统 | 第28-30页 |
2.3.2 PMC多通道电化学工作站 | 第30-31页 |
2.3.3 测试方法 | 第31-37页 |
3 固定间距石墨棒阵列电极生物膜与p H分布特性研究 | 第37-61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单根、4 根石墨棒电极性能特性 | 第37-49页 |
3.2.1 阳极启动曲线 | 第37-39页 |
3.2.2 石墨棒电极阵列内部p H及电流分布 | 第39-41页 |
3.2.3 阳极生物膜活性表征 | 第41-46页 |
3.2.4 石墨棒电极阵列中不同区域内阻分析 | 第46-47页 |
3.2.5 不同区域的石墨棒阳极生物量及生物膜形貌观测 | 第47-49页 |
3.3 36 根石墨棒电极阵列(6×6)三维阳极实验研究 | 第49-59页 |
3.3.1 阳极启动曲线及电极阵列对称性验证 | 第49-50页 |
3.3.2 6×6 石墨棒电极阵列内部p H及电流分布 | 第50-53页 |
3.3.3 阳极生物膜活性表征 | 第53-57页 |
3.3.4 不同区域的石墨棒阳极的内阻分析 | 第57-58页 |
3.3.5 不同区域的石墨棒阳极生物量及生物膜形貌观测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固定框架下不同间距石墨棒电极阵列实验研究 | 第61-79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阳极启动曲线及电极阵列对称性验证 | 第61-63页 |
4.3 石墨棒电极阵列内部p H及电流分布 | 第63-66页 |
4.4 阳极生物膜的活性表征 | 第66-72页 |
4.4.1 有底物条件下阳极生物膜循环伏安曲线 | 第66-68页 |
4.4.2 无底物条件下阳极生物膜循环伏安曲线 | 第68-72页 |
4.5 不同区域的石墨棒阳极的内阻分析 | 第72-74页 |
4.6 不同区域的石墨棒阳极生物量及生物膜形貌观测 | 第74-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5 100 根石墨棒电极阵列实验研究 | 第79-93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阳极启动曲线及电极阵列对称性验证 | 第79-81页 |
5.3 石墨棒电极阵列内部p H及电流分布 | 第81-83页 |
5.4 阳极生物膜的活性表征 | 第83-88页 |
5.4.1 有底物条件下阳极生物膜循环伏安曲线 | 第83-84页 |
5.4.2 无底物条件下阳极生物膜循环伏安曲线 | 第84-88页 |
5.5 不同区域的石墨棒阳极的内阻分析 | 第88-89页 |
5.6 不同区域的石墨棒阳极生生物量及生物膜形貌观测 | 第89-9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3页 |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1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