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1.2.1 建设施工项目中的技术创新活动 | 第12-16页 |
| 1.2.2 “互联网+”的影响 | 第16-18页 |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9-22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0-22页 |
| 第2章 技术创新与“互联网+”的理论基础 | 第22-36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 2.1.1 技术创新在建设施工项目中的范围及分类 | 第22-23页 |
| 2.1.2 “互联网+”在本文中的概念与范围 | 第23-24页 |
| 2.2 创新协同理论 | 第24-26页 |
| 2.3 网络嵌入性理论 | 第26-29页 |
| 2.4 施工技术创新中“互联网+”作用机理的定性分析 | 第29-34页 |
| 2.4.1 建设施工项目中技术创新的特点与动力分析 | 第29-30页 |
| 2.4.2 施工技术创新绩效的成因分析与测量 | 第30-31页 |
| 2.4.3 “互联网+”的应用动机分析 | 第31-33页 |
| 2.4.4 作用机理分析与假设 | 第33-3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3章 “互联网+”对施工技术创新作用机理的实证量化分析 | 第36-49页 |
| 3.1 问卷调查及样本来源 | 第36-39页 |
| 3.1.1 问卷调查方法 | 第36-37页 |
| 3.1.2 样本来源及分析 | 第37-39页 |
| 3.2 变量及测量指标 | 第39-40页 |
| 3.2.1 变量设定 | 第39页 |
| 3.2.2 测量指标选择 | 第39-40页 |
| 3.3 结构模型及结构方程 | 第40-48页 |
| 3.3.1 描述性统计 | 第40-42页 |
| 3.3.2 模型构建 | 第42-46页 |
| 3.3.3 模型选取及方程 | 第46-4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实证结论与建议 | 第49-57页 |
| 4.1 分析与结论 | 第49-53页 |
| 4.1.1 方程载荷分析 | 第49-50页 |
| 4.1.2 “互联网+”的路径分析 | 第50-52页 |
| 4.1.3 创新绩效的路径分析 | 第52-53页 |
| 4.2 路径选择与建议 | 第53-56页 |
| 4.2.1 有效路径选择 | 第53-54页 |
| 4.2.2 建设施工项目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建议 | 第54-56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