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并联转移真空大电流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短路故障危害及消除措施 | 第10-11页 |
| 1.3 真空开关的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2 真空大电流并联转移工作原理及仿真分析 | 第15-26页 |
| 2.1 并联转移工作原理分析 | 第15-17页 |
| 2.2 电动力与温升对真空大电流并联转移的影响 | 第17-25页 |
| 2.2.1 并联转移过程中电动力的分析 | 第17-22页 |
| 2.2.2 温升对转移过程的影响 | 第22-25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并联转移实验样机制作与短路电流转移实验分析 | 第26-35页 |
| 3.1 并联转移实验装置及样机制作 | 第26-28页 |
| 3.2 样机机构特性及参数分析 | 第28-31页 |
| 3.2.1 操作机构励磁原理 | 第28-29页 |
| 3.2.2 永磁机构的机械特性 | 第29-30页 |
| 3.2.3 实验样机参数分析 | 第30-31页 |
| 3.3 大电流转移试验中的合成回路系统 | 第31-3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真空并联电流转移模型的推导与分析 | 第35-53页 |
| 4.1 系统源短路电流 | 第35-38页 |
| 4.2 电弧电阻建模及转移模型推导及对比 | 第38-44页 |
| 4.2.1 并联转移电流产生的电弧电压的原理分析 | 第38-39页 |
| 4.2.2 实际并联转移电流与电弧电压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 4.2.3 真空电弧电阻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 4.3 电流转移模型分析 | 第44-49页 |
| 4.4 并联大电流转移模型的修正 | 第49-52页 |
| 4.4.1 并联大电流修正转移模型的推导 | 第49页 |
| 4.4.2 修正后的电流转移模型与原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49-5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5 并联真空断路器的开断试验与分析 | 第53-60页 |
| 5.1 并联真空断路器开断策略 | 第53-56页 |
| 5.2 开断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