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特殊形式基础论文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工作机理分析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岩土锚固技术的发展概况第12-15页
        1.2.1 国外岩土锚固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岩土锚固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生石灰加固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1 生石灰加固技术的发展第15-16页
        1.3.2 生石灰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第2章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提出及其工作机理第19-26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研究背景第19-20页
    2.3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的结构和构造第20-22页
    2.4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施工工艺第22页
    2.5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结构特性第22-23页
    2.6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第23-25页
        2.6.1 生石灰的加固机理第23-24页
        2.6.2 石灰钉固结排水机理第24-25页
        2.6.3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的工作机理第25页
    2.7 本章小节第25-26页
第3章 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分析第26-41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石灰钉膨胀过程中钉周土体附加应力场分析第26-31页
        3.2.1 石灰钉膨胀后的半径增量第26-27页
        3.2.2 基于弹性理论分析钉周土体应力场及弹性极限荷载第27-28页
        3.2.3 基于弹塑性理论分析钉周土体应力场、位移场第28-31页
    3.3 石灰钉处理软土边坡平均固结度计算第31-35页
        3.3.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1页
        3.3.2 固结方程的推导第31-34页
        3.3.3 求固结微分方程的解第34-35页
    3.4 温度效应对石灰钉加固区土体固结的影响第35-38页
        3.4.1 石灰钉加固区土体温度场分析第35-37页
        3.4.2 温度对土体渗透系数的影响第37-38页
    3.5 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第38-39页
    3.6 石灰钉布置间距分析第39-40页
    3.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石灰钉复合框架锚杆力学特性有限元模拟第41-67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ADINA有限元软件简介第41-42页
        4.2.1 ADINA在岩土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第42页
    4.3 石灰钉复合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特性数值模拟第42-51页
        4.3.1 工程概况第42-43页
        4.3.2 基坑支护开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4.3.3 基坑分级开挖与支护过程的模拟第44页
        4.3.4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计算结果分析(未布设石灰钉)第44-49页
        4.3.5 石灰钉+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计算结果分析第49-51页
    4.4 固结土体中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数值模拟第51-55页
        4.4.1 模型的建立第52-53页
        4.4.2 计算假定第53页
        4.4.3 锚杆抗拔阶段模拟结果第53-55页
    4.5 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总结第55-56页
        4.5.1 锚杆表面粗糙度对锚杆抗拔力的影响第55页
        4.5.2 石灰钉布置间距对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影响第55-56页
        4.5.3 孔隙水压力对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影响第56页
    4.6 石灰钉排水固结效果有限元分析第56-61页
        4.6.1 砂井固结理论第56-57页
        4.6.2 石灰钉排水固结模型的建立第57-58页
        4.6.3 石灰钉施工与基坑开挖支护过程的模拟第58页
        4.6.4 计算结果分析第58-61页
    4.7 饱和土体中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数值模拟第61-65页
        4.7.1 模型的建立第61-62页
        4.7.2 石灰钉复合锚杆数值计算结果第62-65页
        4.7.3 饱和土体中石灰钉复合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表达式验证第65页
    4.8 本章小节第65-67页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结论第67-68页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车轮转矩的四轮转向模糊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协同优化方法的汽车车身性能多学科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