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转变后城郊失地农民群体的角色适应--基于上海市闵行地区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一) 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 | 第14-18页 |
(二) 角色视角下的失地农民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一) 城郊失地农民 | 第20页 |
(二) 角色适应 | 第20页 |
(三) 空间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2-33页 |
一、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第22-28页 |
(一) 理论依托——角色理论 | 第22-27页 |
(二)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7-2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8-29页 |
(二) 具体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三、田野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 第30-33页 |
第三章 从乡村到都市的居住空间转变 | 第33-52页 |
一、传统层面:乡土秩序的重构 | 第33-38页 |
(一) 村落到社区:不同的空间秩序 | 第33-36页 |
(二) 分房分家:血缘网络的弱化 | 第36-38页 |
二、个体层面:日常生活的转型 | 第38-47页 |
(一) 被分化的日常生活 | 第38-39页 |
(二) 日常生活的转型 | 第39-47页 |
三、心理层面:地方感的丧失 | 第47-52页 |
(一) 地方与地方感 | 第47-49页 |
(二) 无地方感的产生 | 第49-52页 |
第四章 居住空间转变下的角色行为适应 | 第52-71页 |
一、社会交往的现代性转变 | 第52-59页 |
(一) 人际网络: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 | 第52-53页 |
(二) 邻里:强关系向弱关系转变 | 第53-57页 |
(三) 业缘:一种次级关系网络的建立 | 第57-59页 |
二、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习俗 | 第59-65页 |
(一) 年节礼俗 | 第60-61页 |
(二) 婚礼、丧礼、生育礼 | 第61-65页 |
三、社区参与出现内部分化 | 第65-71页 |
(一) 从村组织到居委会、物业 | 第65-66页 |
(二) 以社区精英为导向的参与模式 | 第66-68页 |
(三) 以共同参与为导向的参与模式 | 第68-69页 |
(四) 以自我需求为导向的参与模式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居住空间转变下的角色心理适应 | 第71-86页 |
一、传统乡土观念的变迁 | 第71-76页 |
(一) 房子观:城镇化的物质外壳 | 第71-73页 |
(二) 土地观:恋土情节的消逝 | 第73-75页 |
(三) 养老观:传统与利益共存的孝道 | 第75-76页 |
二、社区归属感在互动中日趋强烈 | 第76-80页 |
(一) 进入社区之初:逃离与排斥 | 第76-78页 |
(二) 进入社区之后:观察与融入 | 第78-79页 |
(三) 稳定阶段:接受与适应 | 第79-80页 |
三、生活感知下的身份认同 | 第80-86页 |
(一) 被迫式认同:被市民化的认同选择 | 第81-82页 |
(二) 比较式认同:横向与纵向比较后的认同选择 | 第82-84页 |
(三) 接纳式认同:基于发展的认同选择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6-96页 |
一、对本研究的总结 | 第86-91页 |
(一) 三种安置社区的角色适应比较 | 第86-88页 |
(二) 失地农民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 | 第88-91页 |
二、关于本研究的讨论 | 第91-94页 |
(一) 重视农民的参与 | 第91-93页 |
(二) 城镇化的人本回归 | 第93-94页 |
三、本研究的不足 | 第94-96页 |
附录1 受访人基本信息 | 第96-98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