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动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综述 | 第12-16页 |
1.3.1 被动控制 | 第13-14页 |
1.3.2 主动控制 | 第14-15页 |
1.3.3 半主动控制 | 第15-16页 |
1.3.4 混合控制 | 第16页 |
1.4 智能控制算法综述 | 第16-18页 |
1.4.1 模糊控制算法 | 第16-17页 |
1.4.2 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 第17页 |
1.4.3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 第17-18页 |
1.4.4 遗传算法 | 第18页 |
1.5 压电摩擦阻尼器综述 | 第18-22页 |
1.5.1 压电陶瓷驱动器 | 第19-20页 |
1.5.2 摩擦耗能装置 | 第20-21页 |
1.5.3 压电摩擦阻尼器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脉冲型近断层地震 | 第24-32页 |
2.1 脉冲型近断层地震的定义 | 第24页 |
2.2 脉冲型近断层地震的近场脉冲效应 | 第24-26页 |
2.2.1 滑冲效应 | 第24-25页 |
2.2.2 破裂向前方向性效应 | 第25-26页 |
2.3 脉冲型近断层地震的选取与反应谱 | 第26-30页 |
2.3.1 脉冲型近断层地震的选取 | 第26-29页 |
2.3.2 脉冲型近断层地震的反应谱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自适应模糊控制策略和隔震结构模型 | 第32-46页 |
3.1 模糊控制理论 | 第32-35页 |
3.1.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第32页 |
3.1.2 模糊控制系统 | 第32-33页 |
3.1.3 模糊逻辑控制器设计 | 第33-35页 |
3.2 自适应模糊控制策略 | 第35-41页 |
3.2.1 模糊控制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的应用 | 第35-36页 |
3.2.2 自适应模糊控制流程 | 第36-37页 |
3.2.3 次级电压模糊控制器 | 第37-39页 |
3.2.4 高级监督模糊控制器 | 第39-41页 |
3.3 半主动组合隔震结构模型 | 第41-45页 |
3.3.1 组合隔震结构模型及运动方程 | 第41-43页 |
3.3.2 铅芯橡胶支座分析模型 | 第43-44页 |
3.3.3 压电摩擦阻尼器分析模型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地震作用下半主动组合隔震结构的响应 | 第46-58页 |
4.1 减震性能评价指标 | 第46页 |
4.2 不同类型地震下组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 | 第46-54页 |
4.2.1 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46-48页 |
4.2.2 峰值隔震层位移和峰值加速度的减振效果分析 | 第48-50页 |
4.2.3 峰值层间位移减振效果分析 | 第50-51页 |
4.2.4 本文控制策略的适应性分析 | 第51-53页 |
4.2.5 能量分析 | 第53-54页 |
4.3 脉冲型近断层地震对组合隔震结构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1 地震动峰值调整 | 第54-55页 |
4.3.2 层间位移和加速度响应 | 第55-56页 |
4.3.3 隔震层位移响应 | 第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