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关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断裂问题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关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综合述评 | 第15-16页 |
1.4 相关概念辨析及界定 | 第16-17页 |
1.4.1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 | 第16-17页 |
1.4.2 教育断裂与教育融合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的断裂问题概述 | 第19-27页 |
2.1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的断裂现象与问题 | 第19-22页 |
2.1.1 学生管理模式迥异 | 第19-20页 |
2.1.2 教育理念明显相悖 | 第20页 |
2.1.3 教育目标过度分散 | 第20-21页 |
2.1.4 教育内容口径悬殊 | 第21-22页 |
2.1.5 教学模式与方法差异巨大 | 第22页 |
2.2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断裂的归因分析 | 第22-24页 |
2.2.1 教育历史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2 教育功利化的冲击 | 第23页 |
2.2.3 教育制度设计的局限性 | 第23-24页 |
2.2.4 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 第24页 |
2.3 中学与大学教育断裂带来的危害与影响 | 第24-26页 |
2.3.1 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受到严重挑战 | 第25页 |
2.3.2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损害 | 第25页 |
2.3.3 教育体系的连续性受到严重影响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关系基本理论及价值解读 | 第27-35页 |
3.1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历程 | 第27-28页 |
3.2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基本内涵 | 第28-29页 |
3.3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 第29-33页 |
3.3.1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3.3.2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现实依据 | 第31-33页 |
3.4 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的价值意蕴 | 第33-34页 |
3.4.1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 第33页 |
3.4.2 实现教育阶段的承续发展 | 第33页 |
3.4.3 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 第33-34页 |
3.4.4 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关系的实践与探索 | 第35-43页 |
4.1 当前我国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实践尝试 | 第35-36页 |
4.1.1 宁波中学与浙江大学教育融合的实践 | 第35页 |
4.1.2 清华附中与清华大学的教育融合实践 | 第35-36页 |
4.1.3 华东师大二附中与上海交大的教育融合实践 | 第36页 |
4.2 新时期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目标 | 第36-37页 |
4.3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从断裂到融合的实现路径 | 第37-41页 |
4.3.1 以学生为本,重塑教育理念 | 第37-38页 |
4.3.2 转变教学与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 第38-39页 |
4.3.3 改革教育内容,构建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 第39-40页 |
4.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 第40-41页 |
4.3.5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架构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融合的“立交桥” | 第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