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虚假民事诉讼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引入 | 第12-22页 |
| 一、虚假民事诉讼基础理论 | 第12-16页 |
| (一)虚假民事诉讼概念 | 第12-15页 |
| (二)虚假民事诉讼构成要件 | 第15-16页 |
|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引入原因 | 第16-22页 |
| (一)诚信缺失令虚假民事诉讼日益增多 | 第16-17页 |
| (二)既有制度对虚假民事诉讼审查被动 | 第17-19页 |
| (三)现行立法规制存在缺陷 | 第19-20页 |
| (四)虚假民事诉讼危害严重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基础理论 | 第22-28页 |
|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概念 | 第22页 |
|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比较法考察 | 第22-24页 |
| (一)法国与我国台湾地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比较分析 | 第22-23页 |
| (二)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特点 | 第23-24页 |
| 三、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性质 | 第24-25页 |
| 四、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学理基础 | 第25-26页 |
| (一)诚实信用原则 | 第25页 |
| (二)真实义务原则 | 第25-26页 |
| 五、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法目的 | 第26-28页 |
| (一)救济第三人权益 | 第26页 |
| (二)实现诉讼正义 | 第26页 |
| (三)消弭社会危害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构成要件 | 第28-35页 |
|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当事人 | 第28-32页 |
| (一)原告适格 | 第28-31页 |
| (二)被告适格 | 第31-32页 |
|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 | 第32-34页 |
| (一)判决 | 第32-33页 |
| (二)裁定 | 第33页 |
| (三)调解书 | 第33-34页 |
| 三、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管辖 | 第34页 |
| 四、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诉讼时效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 | 第35-42页 |
| 一、审理程序 | 第35-38页 |
| (一)主体称谓 | 第35页 |
| (二)申请事由 | 第35-36页 |
| (三)审查受理 | 第36-37页 |
| (四)审判组织 | 第37-38页 |
| (五)排除情形 | 第38页 |
| 二、诉讼效力 | 第38-40页 |
| (一)审理阶段 | 第38-39页 |
| (二)终审阶段 | 第39-40页 |
| 三、诉讼救济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完善 | 第42-51页 |
|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困境 | 第42-43页 |
| 二、细化诚实信用原则 | 第43-44页 |
| 三、衔接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与既有第三人权益保障制度 | 第44-51页 |
| (一)既有第三人权益保障制度的救济缺陷 | 第45-46页 |
| (二)理顺与第三人参加制度的关系 | 第46页 |
| (三)理顺与执行异议制度的关系 | 第46-48页 |
| (四)理顺与再审制度的关系 | 第48-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