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2.1 公民新闻 | 第8-14页 |
1.2.2 协商民主 | 第14-18页 |
1.3 选题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公民新闻与协商民主相关概念梳理 | 第20-30页 |
2.1 公民新闻的产生、特点及其本土化 | 第20-25页 |
2.1.1 公民新闻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 第20-21页 |
2.1.2 公民新闻的特点 | 第21-23页 |
2.1.3 公民新闻中国本土化的主要阶段 | 第23-25页 |
2.2 协商民主的兴起、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形式 | 第25-30页 |
2.2.1 协商民主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 第25-26页 |
2.2.2 协商民主的特征 | 第26-27页 |
2.2.3 协商民主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 | 第27-28页 |
2.2.4 协商民主在中国基层的实践形式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公民新闻与协商民主之关系 | 第30-33页 |
3.1 公民新闻与协商民主共有的社会基础 | 第30-31页 |
3.1.1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 第30页 |
3.1.2 社会的认同与鼓励 | 第30页 |
3.1.3 互惠与协作意识 | 第30-31页 |
3.2 公民新闻为协商民主提供新路径 | 第31-32页 |
3.2.1 公民新闻唤起了民主意识 | 第31页 |
3.2.2 公民新闻丰富了协商形式 | 第31-32页 |
3.3 协商民主为公民新闻开辟新环境 | 第32-33页 |
3.3.1 协商民主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氛围 | 第32页 |
3.3.2 协商民主培育了健康的传播理念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微博公民新闻的意义及其对协商民主的贡献 | 第33-37页 |
4.1 微博的诞生与微博公民新闻的特点 | 第33-34页 |
4.1.1 微博的诞生 | 第33页 |
4.1.2 微博公民新闻的特点 | 第33-34页 |
4.2 微博公民新闻的意义 | 第34-35页 |
4.2.1 提升了公民新闻的地位与价值 | 第34页 |
4.2.2 为公民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 第34-35页 |
4.3 微博公民新闻对协商民主的贡献 | 第35-37页 |
4.3.1 完善了公共领域的构建 | 第35页 |
4.3.2 满足了公民的民主参与 | 第35-36页 |
4.3.3 提供了便捷的舆论监督途径 | 第36页 |
4.3.4 拓宽了政府获知民意的渠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雾霾治理”过程中的微博公民新闻与协商民主 | 第37-57页 |
5.1 雾霾公共事件进程与同期微博宏观动态分析 | 第37-47页 |
5.1.1 危机潜伏期:波澜乍起,指数爆表引关注 | 第38-39页 |
5.1.2 舆论形成期:众说纷纭,舆论场域渐形成 | 第39-44页 |
5.1.3 结果明朗期:民主协商,修法治霾护生态 | 第44-47页 |
5.2 雾霾治理民主协商中不同主体微博角色微观分析 | 第47-57页 |
5.2.1 政务微博——权威信息发布中心 | 第47-49页 |
5.2.2 媒体微博——整合资源、引导舆论的“把关人” | 第49-52页 |
5.2.3 名人微博——备受关注的“意见领袖” | 第52-55页 |
5.2.4 普通微博——加速协商进程的“诉求主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公民新闻的劣势与优化路径 | 第57-62页 |
6.1 公民新闻的劣势 | 第57-59页 |
6.1.1 把关机制减弱,信息甄别困难 | 第57-58页 |
6.1.2 协商主体结构不均衡,弱势群体参与度低 | 第58页 |
6.1.3 协商缺乏规范性,主题边缘化风险增加 | 第58-59页 |
6.2 优化路径 | 第59-62页 |
6.2.1 立法规范网络协商,完善辟谣机制 | 第59页 |
6.2.2 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理性参与协商 | 第59-60页 |
6.2.3 扩大网络覆盖面,搭建协商平台 | 第60页 |
6.2.4 呼吁专业新闻从业者以身作则,塑造新型意见领袖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