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变流器论文--逆变器论文

单相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均流控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单台逆变器独立运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谐振控制第9页
        1.2.2 重复控制第9-10页
        1.2.3 无差拍控制第10页
        1.2.4 滑模变结构控制第10页
        1.2.5 模糊控制第10-11页
    1.3 并联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1 集中控制第12页
        1.3.2 主从控制第12-13页
        1.3.3 分散逻辑控制第13页
        1.3.4 无互联线控制第13-14页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工作第14-16页
第二章 单相逆变器独立运行PI控制策略第16-34页
    2.1 单相逆变器模型分析第16-20页
        2.1.1 SPWM工作原理分析第16-17页
        2.1.2 逆变器数学模型第17-20页
    2.2 带负载电流前馈的电流内环电压外环PI控制设计第20-27页
        2.2.1 带负载电流前馈的电流电压双环PI控制模型第21-23页
        2.2.2 主导极点法原理分析第23-24页
        2.2.3 带负载电流前馈的电流电压双环PI控制参数设计第24-27页
    2.3 基于PI控制的逆变器仿真研究第27-32页
        2.3.1 负载模块设计第27-29页
        2.3.2 带负载电流前馈的电感电流内环输出电压外环PI控制逆变器仿真研究第29-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基于准PR控制的逆变器控制策略第34-52页
    3.1 准PR控制理论第34-35页
    3.2 准PR控制器的参数分析第35-37页
    3.3 带负载电流前馈的双环逆变器准PR控制设计第37-46页
        3.3.1 内外环控制器比例部分设计第38-40页
        3.3.2 电感电流内环基波准谐振控制器设计第40-42页
        3.3.3 输出电压外环基波准谐振控制器设计第42-44页
        3.3.4 谐波准谐振控制器设计第44-46页
    3.4 基于准PR控制的逆变器仿真研究第46-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逆变器无线并联系统控制策略第52-68页
    4.1 逆变器等效阻抗模型第52-55页
        4.1.1 基于PI控制的逆变器等效阻抗第52-54页
        4.1.2 基于准PR控制的逆变器等效阻抗第54-55页
    4.2 逆变器并联系统环流特性分析第55-58页
        4.2.1 并联系统等效电路模型第55-56页
        4.2.2 环流定性分析第56-58页
    4.3 功率下垂法控制策略第58-62页
        4.3.1 逆变器并联功率特性第58-59页
        4.3.2 功率下垂法控制原理第59-61页
        4.3.3 功率下垂法参数选择第61-62页
    4.4 基于虚拟阻抗的下垂控制第62-67页
        4.4.1 虚拟阻抗环理论分析第62-63页
        4.4.2 虚拟阻抗设计第63-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逆变器并联运行仿真研究第68-88页
    5.1 逆变器并联仿真模型第68-69页
    5.2 虚拟阻抗对比实验第69-72页
    5.3 不同下垂系数仿真第72-73页
    5.4 基于PI控制的逆变器并联实验第73-81页
        5.4.1 系统稳态性能测试第73-79页
        5.4.2 系统动态性能测试第79-81页
    5.5 基于准PR控制的逆变器并联实验第81-86页
        5.5.1 系统稳态性能测试第81-84页
        5.5.2 系统动态性能测试第84-86页
    5.6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8-90页
    6.1 总结第88页
    6.2 展望第88-90页
致谢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起重机双前桥转向机构分析与参数确定
下一篇:汽车起重机底盘前平衡悬挂设计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