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一) 基于对儿童同伴交往方面的关注 | 第8-9页 |
(二) 基于对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关注 | 第9页 |
(三) 基于个人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交往的体验与反思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二) 国内外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 国内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 第14-17页 |
(四)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同伴交往的关系 | 第17-18页 |
四、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页 |
(一) 首属群体理论 | 第18页 |
(二) 两种不同性质人际关系理论 | 第18页 |
(三) 重要他人理论 | 第18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 研究设计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聚焦小学生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 第21-25页 |
一、观察中的小学生同伴交往出现的问题 | 第21-23页 |
(一) 不合群 | 第21页 |
(二) 以自我为中心 | 第21-22页 |
(三) 攻击性行为 | 第22-23页 |
二、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现状研究 | 第23-25页 |
(一) 同伴交往中的不同“人气” | 第23-24页 |
(二) 同伴关系测量得分 | 第24-25页 |
(三) 同伴关系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 第25页 |
第三章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交往关系的影响 | 第25-44页 |
一、同伴交往中的“明星”:受欢迎 | 第26-32页 |
(一) 家庭管教方式:新生代管教方式 | 第26-28页 |
(二) 家庭亲子关系:如沐春风 | 第28-30页 |
(三) 家庭沟通方式:引导与倾听 | 第30-31页 |
(四) 家庭社交态度:自由的天空 | 第31-32页 |
二、同伴交往中的“孤星”:被忽略 | 第32-38页 |
(一) 家庭管教方式:我的话你敢不听? | 第32-34页 |
(二) 家庭亲子关系:如临大敌 | 第34-36页 |
(三) 家庭沟通方式:权威式的命令 | 第36-37页 |
(四) 家庭社交态度:你的青春我做主 | 第37-38页 |
三、同伴交往中的“‘拒’星”:被拒绝 | 第38-43页 |
(一) 家庭管教方式:自己看着办 | 第38-39页 |
(二) 家庭亲子关系:如同陌路 | 第39-40页 |
(三) 家庭沟通方式:片段式的单向对话 | 第40-42页 |
(四) 家庭社交态度:好像无所谓 | 第42-43页 |
四、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促进小学生良好同伴交往关系的探讨 | 第44-52页 |
一、家庭教育是“主力军” | 第44-48页 |
(一) 构建新生代教养方式 | 第44-46页 |
(二) 打造和谐亲子关系 | 第46-47页 |
(三) 树立优秀榜样作用 | 第47页 |
(四) 提供良好交友条件 | 第47-48页 |
二、学校教育是“助力者” | 第48-50页 |
(一) 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共处与合作 | 第48-49页 |
(二) 在沟通训练中提高交往的能力 | 第49页 |
(三) 在同伴群体中加强重视和引导 | 第49-50页 |
(四) 在师生交流中感受情感与温暖 | 第50页 |
三、家校合作是“胜利者” | 第50-52页 |
(一) 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 | 第50-51页 |
(二) 家校共育的交往模式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