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1-3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2.1 高砷地下水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2.1.1 高砷地下水的危害和分布 | 第22-23页 |
1.2.1.2 地下水砷浓度的动态变化 | 第23-25页 |
1.2.2 高砷地下水系统有机质来源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2.2.1 有机质对地下水砷浓度的控制作用 | 第25-26页 |
1.2.2.2 高砷地下水系统有机质来源 | 第26-28页 |
1.2.3 稳定碳同位素的应用研究现状及测试技术 | 第28-30页 |
1.2.3.1 溶解性有机质来源示踪 | 第28-29页 |
1.2.3.2 稳定碳同位素测试技术 | 第29-30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30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思路 | 第30-3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3.2.1 江汉平原及沙湖监测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30页 |
1.3.2.2 高效溶解性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测试技术研究 | 第30-31页 |
1.3.2.3 有机质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示踪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 第31页 |
1.3.2.4 有机质转化及其对砷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 第31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4-57页 |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34-36页 |
2.1.1 地理交通和经济发展 | 第34-35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35页 |
2.1.3 气象水文 | 第35-36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6-40页 |
2.2.1 地层 | 第36-39页 |
2.2.1.1 白垩系(K) | 第36页 |
2.2.1.2 下第三系(E) | 第36页 |
2.2.1.3 上第三系(N_2g) | 第36页 |
2.2.1.4 第四系(Q) | 第36-39页 |
2.2.2 区域地质构造 | 第39-40页 |
2.2.2.1 概况 | 第39页 |
2.2.2.2 盆地周缘构造与基岩地层 | 第39页 |
2.2.2.3 盆地内二级构造 | 第39-40页 |
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40-47页 |
2.3.1 地下水类型 | 第40-41页 |
2.3.1.1 孔隙潜水 | 第40-41页 |
2.3.1.2 孔隙承压水 | 第41页 |
2.3.1.3 裂隙孔隙承压水 | 第41页 |
2.3.1.4 岩溶裂隙水 | 第41页 |
2.3.1.5 裂隙潜水 | 第41页 |
2.3.2 孔隙潜水含水岩组 | 第41-42页 |
2.3.2.1 含水岩组特征 | 第41页 |
2.3.2.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第41-42页 |
2.3.2.3 地下水动态 | 第42页 |
2.3.3 孔隙承压含水岩组 | 第42-47页 |
2.3.3.1 含水岩组特征 | 第42-43页 |
2.3.3.2 地下水特征 | 第43-45页 |
2.3.3.3 孔隙承压含水岩组的富水性 | 第45-47页 |
2.4 沙湖高砷地下水监测场概况 | 第47-55页 |
2.4.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7-49页 |
2.4.2 监测场建设概况 | 第49-51页 |
2.4.3 地下水赋存条件 | 第51-53页 |
2.4.3.1 孔隙潜水 | 第51-53页 |
2.4.3.2 孔隙承压水 | 第53页 |
2.4.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 | 第53-55页 |
2.4.4.1 孔隙潜水 | 第53-55页 |
2.4.4.2 孔隙承压水 | 第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高效溶解性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测试技术研究 | 第57-67页 |
3.1 概述 | 第57页 |
3.2 试验方法和材料 | 第57-61页 |
3.2.1 基于GC/IRMS的样品预处理方法 | 第57-58页 |
3.2.1.1 去除溶解性无机碳(DIC) | 第57-58页 |
3.2.1.2 充入保护气 | 第58页 |
3.2.1.3 加热氧化 | 第58页 |
3.2.1.4 室温平衡 | 第58页 |
3.2.2 基于GC/IRMS的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3.2.3 基于GC/IRMS的环境样品采集方法 | 第59页 |
3.2.4 基于EA/IRMS的样品预处理、同位素分析、样品采集方法 | 第59页 |
3.2.5 工作标准体系 | 第59-60页 |
3.2.6 数据校正 | 第60-61页 |
3.2.6.1 平衡校正 | 第60页 |
3.2.6.2 空白校正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3.3.1 测试精度 | 第61页 |
3.3.2 DIC的去除效果 | 第61-62页 |
3.3.3 重现性和准确度 | 第62-64页 |
3.3.4 地下水中常见无机离子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第64-66页 |
3.3.5 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案 | 第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有机质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67-113页 |
4.1 概述 | 第67页 |
4.2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第67-69页 |
4.2.1 沉积物有机质样品采集及测试 | 第67-68页 |
4.2.1.1 沉积物样品采集与总有机碳含量测试 | 第67-68页 |
4.2.1.2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SOM)值)测试 | 第68页 |
4.2.2 水样有机质样品采集及测试 | 第68页 |
4.2.3 水样常规水化学组分样品的采集及测试 | 第68-69页 |
4.3 水文地球化学 | 第69-90页 |
4.3.1 水化学类型 | 第69页 |
4.3.2 水化学组分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 第69-87页 |
4.3.2.1 Ca~(2+)和Mg~(2+) | 第71-74页 |
4.3.2.2 Na~+和K~+ | 第74-77页 |
4.3.2.3 S0_4~(2-) | 第77-78页 |
4.3.2.4 Cl~- | 第78-80页 |
4.3.2.5 HCO_3~- | 第80页 |
4.3.2.6 NH_4~+ | 第80-83页 |
4.3.2.7 Fe~(2+) | 第83-85页 |
4.3.2.8 S~(2-) | 第85页 |
4.3.2.9 As | 第85-87页 |
4.3.3 稳定氢氧同位素及氚含量 | 第87-90页 |
4.3.3.1 稳定氢、氧同位素对地下水流场的指示意义 | 第87-89页 |
4.3.3.2 氚含量对地下水流场的指示意义 | 第89-90页 |
4.4 有机质来源 | 第90-111页 |
4.4.1 池塘影响下的地下水有机质来源 | 第90-98页 |
4.4.1.1 监测点概况 | 第90-95页 |
4.4.1.2 有机质来源分析 | 第95-97页 |
4.4.1.3 贡献率计算 | 第97-98页 |
4.4.2 灌溉和水渠影响下的地下水有机质来源 | 第98-105页 |
4.4.2.1 监测点概况 | 第98-100页 |
4.4.2.2 有机质来源分析 | 第100-104页 |
4.4.2.3 贡献率计算 | 第104-105页 |
4.4.3 抽水和水渠影响下的地下水有机质来源 | 第105-111页 |
4.4.3.1 监测点概况 | 第106-109页 |
4.4.3.2 有机质来源分析 | 第109-110页 |
4.4.3.3 贡献率计算 | 第110-11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有机质转化及其对砷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 第113-131页 |
5.1 概述 | 第113页 |
5.2 有机质转化对砷动态变化的影响机制 | 第113-126页 |
5.2.1 水样无机碳样品采集及稳定碳同位素测试 | 第113-114页 |
5.2.2 有机质对砷动态变化的影响机理 | 第114-115页 |
5.2.3 池塘影响下的有机质转化 | 第115-119页 |
5.2.3.1 有机质转化 | 第115-117页 |
5.2.3.2 砷动态变化机理 | 第117-119页 |
5.2.4 灌溉和水渠影响下的有机质转化 | 第119-123页 |
5.2.4.1 有机质转化 | 第119-121页 |
5.2.4.2 砷动态变化机理 | 第121-123页 |
5.2.5 抽水和水渠影响下的有机质转化 | 第123-126页 |
5.2.5.1 有机质转化 | 第123-124页 |
5.2.5.2 有机质对砷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5.3 地下水系统中砷动态变化的概念模型 | 第126-129页 |
5.3.1 沉积过程中砷的富集 | 第126-127页 |
5.3.2 地表水体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砷动态变化的概念模型 | 第127-12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1-134页 |
6.1 结论 | 第131-132页 |
6.2 建议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