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动力学论文

地下水流系统控制因素及演变规律研究--以河北平原为例

作者简历第7-9页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选题来源及目的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6-22页
        1.2.1 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研究第16-19页
        1.2.2 河北平原地质环境(气候)研究第19-20页
        1.2.3 河北平原地下水流系统研究第20-21页
        1.2.4 主要问题第21-22页
    1.3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2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3 主要工作量第23页
    1.5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第23-25页
第二章 二维稳定地下水流系统控制因素分析第25-44页
    2.1 稳定地下水流系统数学模型第25-28页
    2.2 地下水流系统控制因素第28-42页
        2.2.1 不同入渗强度比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第29-32页
        2.2.2 不同长深比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第32-35页
        2.2.3 各向异性影响下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第35-37页
        2.2.4 弱透水层影响下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第37-42页
    2.3 地下水流系统与地下水循环第42-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二维非稳定地下水流系统演变分析第44-60页
    3.1 非稳定地下水流系统解析解第44-49页
    3.2 周期性补给变化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物理模拟第49-53页
        3.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条件第49-50页
        3.2.2 水流系统及排泄量变化分析第50-53页
    3.3 季节性补给变化地下水流系统数值模拟第53-59页
        3.3.1 模型设置第53-54页
        3.3.2 地下水流系统滞后性第54-57页
        3.3.3 各级次地下水流系统影响第57-58页
        3.3.4 开采影响下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第58-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河北平原概况及其形成演变分析第60-76页
    4.1 自然地理及地质构造第60-62页
    4.2 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第62-67页
        4.2.1 地层与岩性第62页
        4.2.2 沉积物粒度第62-65页
        4.2.3 沉积物孢粉组合第65-67页
    4.3 水文地质条件第67-72页
        4.3.1 含水层特征第67-69页
        4.3.2 粘性土弱透水层孔隙水特征第69-72页
    4.4 河北平原形成与演变第72-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河北平原晚更新世后期以来地质环境分析第76-89页
    5.1 植被演替与沉积环境第76-82页
        5.1.1 地质环境概述第76-77页
        5.1.2 植被演替与沉积环境孢粉指示第77-82页
    5.2 粘性土孔隙水与孢粉古环境指示第82-86页
    5.3 晚更新世后期以来中国东部海平面与海岸线变迁第86-87页
    5.4 地下水流系统演变期第87-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晚更新世后期以来河北平原地下水流系统演变分析第89-105页
    6.1 模拟分析概述第89-90页
    6.2 18~15ka B.P.低海平面时期地下水流系统第90-93页
        6.2.1 模拟条件分析第90-91页
        6.2.2 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第91-93页
    6.3 15~10ka B.P.海平面快速上升期地下水流系统第93-98页
        6.3.1 模拟条件分析第93-94页
        6.3.2 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第94-95页
        6.3.3 咸水的形成及特征分析第95-98页
    6.4 10ka B.P.~1950s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前地下水流系统第98-101页
        6.4.1 模拟条件分析第98-99页
        6.4.2 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第99-100页
        6.4.3 晚更新世后期以来地下水流系统演变规律第100-101页
    6.5 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地下水流系统第101-103页
        6.5.1 开采及地下水储量变化第101-102页
        6.5.2 地下水流系统变化第102-103页
    6.6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8页
    7.1 结论第105-106页
    7.2 不足及展望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砷地下水系统中有机质来源及其对砷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以江汉平原为例
下一篇:旱区微咸水膜下滴灌水—土—棉花系统溶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