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4页 |
1.1 灵芝的人工栽培 | 第12-14页 |
1.2 灵芝育种 | 第14-16页 |
1.2.1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 第14-15页 |
1.2.2 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 第15页 |
1.2.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 第15-16页 |
1.2.4 原生质体单核化杂交育种 | 第16页 |
1.3 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 | 第16-19页 |
1.3.1 灵芝多糖 | 第16-17页 |
1.3.2 灵芝三萜 | 第17-19页 |
1.3.3 灵芝肽、氨基酸与蛋白质 | 第19页 |
1.3.4 灵芝核苷 | 第19页 |
1.3.5 灵芝甾醇 | 第19页 |
1.3.6 微量元素及其他成分 | 第19页 |
1.4 灵芝的药用价值 | 第19-22页 |
1.4.1 调节免疫 | 第20页 |
1.4.2 抗肿瘤 | 第20-21页 |
1.4.3 抗病毒 | 第21页 |
1.4.4 抗氧化、抗衰老 | 第21页 |
1.4.5 保肝 | 第21-22页 |
1.4.6 提高耐缺氧能力 | 第22页 |
1.4.7 其他药理活性 | 第22页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灵芝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24-31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3.1 菌丝培养与收集 | 第25页 |
2.3.2 原生质体制备 | 第25页 |
2.3.3 原生质体收集 | 第25页 |
2.3.4 原生质体再生 | 第25-26页 |
2.3.5 原生质体制备单因素实验 | 第26页 |
2.4 方法 | 第26-27页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5.1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7页 |
2.5.2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5.3 酶解pH值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5.4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9页 |
2.5.5 灵芝菌丝原生质体再生与对照实验 | 第29-30页 |
2.6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灵芝原生质单核化杂交 | 第31-39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1-32页 |
3.1.1 亲本选择 | 第31页 |
3.1.2 PDA培养基 | 第31-32页 |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3.1 单核化菌株的鉴定 | 第32页 |
3.3.2 单核化菌株交配型的确定 | 第32-33页 |
3.3.3 原生质单核化杂交 | 第33页 |
3.3.4 杂交菌株验证 | 第3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3.4.1 单核化菌株的鉴定 | 第33-34页 |
3.4.2 单核化菌株交配型的确定 | 第34页 |
3.4.3 原生质单核化杂交 | 第34-36页 |
3.4.4 杂交菌株验证 | 第36-38页 |
3.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杂交菌株栽培与性状数据收集 | 第39-50页 |
4.1 试验试剂与材料 | 第39-40页 |
4.1.1 菌种 | 第39页 |
4.1.2 栽培用培养原料 | 第39页 |
4.1.3 检测多糖的HPLC流动相配制 | 第39-40页 |
4.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40-43页 |
4.3.1 培养料准备 | 第40页 |
4.3.2 装袋和灭菌 | 第40页 |
4.3.3 接种 | 第40-41页 |
4.3.4 菌丝培养阶段管理 | 第41页 |
4.3.5 出芝管理 | 第41-42页 |
4.3.6 灵芝孢子粉收集 | 第42-4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4.4.1 灵芝子实体产量 | 第43-44页 |
4.4.2 灵芝子实体中活性大分子多糖的HPLC分析 | 第44-45页 |
4.4.3 灵芝孢子粉产量 | 第45-46页 |
4.4.4 灵芝抗病性初步探究 | 第46-49页 |
4.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结论 | 第50页 |
5.2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