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富含活性大分子多糖的抗病灵芝新菌株的育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前言第12-24页
    1.1 灵芝的人工栽培第12-14页
    1.2 灵芝育种第14-16页
        1.2.1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第14-15页
        1.2.2 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第15页
        1.2.3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第15-16页
        1.2.4 原生质体单核化杂交育种第16页
    1.3 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第16-19页
        1.3.1 灵芝多糖第16-17页
        1.3.2 灵芝三萜第17-19页
        1.3.3 灵芝肽、氨基酸与蛋白质第19页
        1.3.4 灵芝核苷第19页
        1.3.5 灵芝甾醇第19页
        1.3.6 微量元素及其他成分第19页
    1.4 灵芝的药用价值第19-22页
        1.4.1 调节免疫第20页
        1.4.2 抗肿瘤第20-21页
        1.4.3 抗病毒第21页
        1.4.4 抗氧化、抗衰老第21页
        1.4.5 保肝第21-22页
        1.4.6 提高耐缺氧能力第22页
        1.4.7 其他药理活性第22页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第22-24页
        1.5.1 研究意义第22页
        1.5.2 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灵芝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第24-31页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4页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4-25页
    2.3 实验方法第25-26页
        2.3.1 菌丝培养与收集第25页
        2.3.2 原生质体制备第25页
        2.3.3 原生质体收集第25页
        2.3.4 原生质体再生第25-26页
        2.3.5 原生质体制备单因素实验第26页
    2.4 方法第26-27页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7-30页
        2.5.1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7页
        2.5.2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7-28页
        2.5.3 酶解pH值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8-29页
        2.5.4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9页
        2.5.5 灵芝菌丝原生质体再生与对照实验第29-30页
    2.6 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灵芝原生质单核化杂交第31-39页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1-32页
        3.1.1 亲本选择第31页
        3.1.2 PDA培养基第31-32页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2页
    3.3 实验方法第32-33页
        3.3.1 单核化菌株的鉴定第32页
        3.3.2 单核化菌株交配型的确定第32-33页
        3.3.3 原生质单核化杂交第33页
        3.3.4 杂交菌株验证第33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3-38页
        3.4.1 单核化菌株的鉴定第33-34页
        3.4.2 单核化菌株交配型的确定第34页
        3.4.3 原生质单核化杂交第34-36页
        3.4.4 杂交菌株验证第36-38页
    3.5 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杂交菌株栽培与性状数据收集第39-50页
    4.1 试验试剂与材料第39-40页
        4.1.1 菌种第39页
        4.1.2 栽培用培养原料第39页
        4.1.3 检测多糖的HPLC流动相配制第39-40页
    4.2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40页
    4.3 试验方法第40-43页
        4.3.1 培养料准备第40页
        4.3.2 装袋和灭菌第40页
        4.3.3 接种第40-41页
        4.3.4 菌丝培养阶段管理第41页
        4.3.5 出芝管理第41-42页
        4.3.6 灵芝孢子粉收集第42-43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3-49页
        4.4.1 灵芝子实体产量第43-44页
        4.4.2 灵芝子实体中活性大分子多糖的HPLC分析第44-45页
        4.4.3 灵芝孢子粉产量第45-46页
        4.4.4 灵芝抗病性初步探究第46-49页
    4.5 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5.1 结论第50页
    5.2 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致谢第57-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花青素B2抗衰老作用与代谢产物分析鉴定的研究
下一篇:双孢蘑菇中kokumi肽的分离纯化及其呈味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