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识别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3.2 个人观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本文创新 | 第12-14页 |
第2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界定 | 第14-23页 |
2.1 行政规范性文件界定主要观点 | 第14-16页 |
2.1.1. 行政规范性文件为非立法性文件 | 第14-15页 |
2.1.2 行政规范性文件等同于规范性文件 | 第15页 |
2.1.3 行政规范性文件等同于“红头文件 | 第15-16页 |
2.2 相关立法梳理 | 第16-23页 |
2.2.1 全国性法律规范对规范性文件范围的规定 | 第17-18页 |
2.2.2 地方性法规对规范性文件范围的规定 | 第18-20页 |
2.2.3 地方政府规章对规范性文件范围的规定 | 第20-23页 |
第3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现行识别标准 | 第23-29页 |
3.1 识别标准的构成——共同要素与差别要素 | 第23-24页 |
3.1.1 共同要素 | 第23页 |
3.1.2 差别要素 | 第23-24页 |
3.2 现有识别标准类型 | 第24-26页 |
3.2.1“2+1”识别标准 | 第24页 |
3.2.2“2+2”识别标准 | 第24-25页 |
3.2.3“2+3”识别标准 | 第25-26页 |
3.3 主流识别标准的评述 | 第26-29页 |
3.3.1“2+1”识别标准的评述 | 第26页 |
3.3.2“2+2”识别标准的评述 | 第26-27页 |
3.3.3“2+3”识别标准的评述 | 第27-29页 |
第4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识别标准的重构 | 第29-37页 |
4.1 复合标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29-32页 |
4.1.1 复合标准的理论意义 | 第29-30页 |
4.1.2 复合标准的现实意义 | 第30-32页 |
4.2 复合标准的基本框架 | 第32-34页 |
4.2.1“2+2”复合识别标准公式 | 第32-33页 |
4.2.2 复合识别标准具体要素 | 第33-34页 |
4.3 复合识别标准与合法性标准的关系 | 第34-36页 |
4.3.1 复合识别标准与合法性标准的关联 | 第34-35页 |
4.3.2 复合识别标准与合法性标准的区别 | 第35-36页 |
4.4 复合标准与行政规范性文件概念的重构 | 第36-37页 |
第5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识别标准的具体应用 | 第37-43页 |
5.1 识别标准在会议纪要的应用 | 第37-38页 |
5.1.1 会议纪要的含义 | 第37页 |
5.1.2 会议纪要构成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标准 | 第37-38页 |
5.2 识别标准在行政规划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5.2.1 行政规划的分类 | 第38-39页 |
5.2.2 行政规划构成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标准 | 第39页 |
5.3 识别标准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应用 | 第39-41页 |
5.3.1 重大行政决策的含义 | 第39-40页 |
5.3.2 重大行政决策构成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标准 | 第40-41页 |
5.4 识别标准在三定方案中的应用 | 第41-43页 |
5.4.1 三定方案的含义 | 第41页 |
5.4.2 三定方案构成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标准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