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 第10-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概念 | 第20页 |
2.1.1 农村土地 | 第20页 |
2.1.2 农村土地产权 | 第20页 |
2.1.3 农村土地流转 | 第20页 |
2.2 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 | 第20-21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3.1 马克思地租低价理论 | 第21-22页 |
2.3.2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22-23页 |
2.3.3 规模经营理论 | 第23-25页 |
3 青竹湖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3.1 青竹湖镇基本概况 | 第25-26页 |
3.2 青竹湖镇农村土地流转特征 | 第26-28页 |
3.2.1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有减少趋势 | 第26页 |
3.2.2 农村土地流转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 | 第26页 |
3.2.3 农村土地流转用于种植业比率逐渐增大 | 第26-27页 |
3.2.4 农村土地流转操作日趋规范 | 第27-28页 |
3.3 青竹湖镇农村土地流转取得的成效 | 第28-30页 |
3.3.1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8页 |
3.3.2 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 第28页 |
3.3.3 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第28-30页 |
4 青竹湖镇农户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30页 |
4.2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 第30页 |
4.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5 青竹湖镇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总结 | 第34-36页 |
5.1 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大 | 第34页 |
5.2 农村基础设施老化 | 第34页 |
5.3 农户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有误差 | 第34页 |
5.4 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操作不够规范 | 第34-35页 |
5.5 农村土地流转偏离了正确方向 | 第35页 |
5.6 土地流转信息的提供和传递渠道不畅 | 第35-36页 |
6 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借鉴 | 第36-42页 |
6.1 重庆创设农村土地交易所 | 第36-37页 |
6.2 浙江鼓励“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 | 第37-38页 |
6.3 成都保障“农地确权” | 第38-39页 |
6.4 杨凌开创“土地银行”新模式 | 第39-40页 |
6.5 西安的“高陵模式”强化政府职能 | 第40-42页 |
7 促进青竹湖镇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 第42-48页 |
7.1 强化政府的激励和引导 | 第42-43页 |
7.1.1 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2页 |
7.1.2 加大财政投入 | 第42页 |
7.1.3 加强金融支持 | 第42-43页 |
7.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3页 |
7.3 提高农户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 第43-44页 |
7.3.1 加大宣传力度 | 第43页 |
7.3.2 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 | 第43-44页 |
7.4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 第44-45页 |
7.4.1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 | 第44页 |
7.4.2 积极有效调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 第44-45页 |
7.4.3 加快土地确权 | 第45页 |
7.5 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 | 第45-46页 |
7.5.1 培养新型农业产业 | 第45页 |
7.5.2 加强政府的监督和引导 | 第45-46页 |
7.6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 | 第46-47页 |
7.6.1 建立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 第46页 |
7.6.2 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制 | 第46-47页 |
7.7 构建土地流转、中小企业与产业园区的联动机制 | 第47-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农村土地流转问卷调查表 | 第53-55页 |
附表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