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1 西北弱生态区 | 第13页 |
1.2.2 产业生态化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文章结构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2.1 弱生态区 | 第17-18页 |
2.2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 | 第18-19页 |
2.2.1 国外研究 | 第18页 |
2.2.2 国内研究 | 第18-19页 |
2.3 产业生态化 | 第19-22页 |
2.3.1 国外研究 | 第19-20页 |
2.3.2 国内研究 | 第20-22页 |
2.4 小结 | 第22-23页 |
3.西北弱生态区产业生态化的动力机制 | 第23-35页 |
3.1 产业生态化的利益驱动机制 | 第24-26页 |
3.1.1 经济利益驱动机制 | 第24-26页 |
3.1.2 社会利益驱动机制 | 第26页 |
3.2 产业生态化的资金支持机制 | 第26-29页 |
3.2.1 政府投资支持机制 | 第27-28页 |
3.2.2 企业投融资支持机制 | 第28-29页 |
3.3 产业生态化的技术促进机制 | 第29-31页 |
3.3.1 政府支持的生态技术促进机制 | 第29-30页 |
3.3.2 企业研发的生态技术促进机制 | 第30-31页 |
3.4 产业生态化的伦理激励机制 | 第31-33页 |
3.4.1 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促进机制 | 第31-32页 |
3.4.2 企业的生态经营观促进机制 | 第32-33页 |
3.5 产业生态化的制度保障机制 | 第33-35页 |
3.5.1 市场制度保障机制 | 第33-34页 |
3.5.2 政府强制性制度保障机制 | 第34-35页 |
4.西北弱生态区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分析 | 第35-54页 |
4.1 微观层面上实施清洁生产 | 第35-41页 |
4.1.1 清洁生产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 第35-36页 |
4.1.2 清洁生产在甘肃的实践 | 第36-41页 |
4.2 中观层面构建生态工业园区 | 第41-46页 |
4.2.1 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及生态化特点 | 第41-42页 |
4.2.2 生态工业园在甘肃的实践 | 第42-46页 |
4.3 宏观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 | 第46-54页 |
4.3.1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生态化原则 | 第46页 |
4.3.2 循环经济的实现路径 | 第46-48页 |
4.3.3 循环经济在甘肃的实践 | 第48-54页 |
5.西北弱生态区产业生态化的对策建议 | 第54-59页 |
5.1 强化保障,明晰职责,促进清洁生产 | 第54-55页 |
5.1.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鼓励企业清洁技术研发 | 第54页 |
5.1.2 明晰自然资源产权,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 第54-55页 |
5.2 严格管控,加快转型,构建工业生态园 | 第55-56页 |
5.2.1 严格企业入住标准,限制园区内污染型企业的发展 | 第55-56页 |
5.2.2 发展生态产业,延长生态产业链,形成园区生态产业网络 | 第56页 |
5.3 加强扶持,集聚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 第56-59页 |
5.3.1 完善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 | 第56-57页 |
5.3.2 完善投资环境,吸引生态企业投资入住,形成产业共生关系 | 第57-59页 |
6.结论 | 第59-61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59页 |
6.2 存在的不足 | 第59-60页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