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思想建设论文--党的作风论文

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言第10-22页
    一、选题缘由第10-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7-18页
    四、概念界定第18-22页
第1章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哲学基础第22-32页
    1.1 意见两重性的制约第22-24页
    1.2 认识非至上性的规定第24-27页
    1.3 主观能动性合理发挥的要求第27-29页
    1.4 理想人格培养的推动第29-32页
第2章 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根据第32-53页
    2.1 思想来源第32-45页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引导第32-35页
        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第35-37页
        2.1.3 布尔什维克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感染第37-45页
    2.2 现实根据第45-53页
        2.2.1 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要求第45-47页
        2.2.2 克服党内因利益偏差导致的思想和作风不纯的需要第47-49页
        2.2.3 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第49-53页
第3章 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历史展开第53-80页
    3.1 早期酝酿第53-56页
        3.1.1 青年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萌芽第53-55页
        3.1.2 大革命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初步展开第55-56页
    3.2 逐步形成第56-71页
        3.2.1 土地革命时期批评和自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自觉运用第56-62页
        3.2.2 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系统阐发第62-71页
    3.3 曲折发展第71-80页
        3.3.1 新中国建立初年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坚守与拒斥第71-76页
        3.3.2 晚年批评和自我批评理论的失误第76-80页
第4章 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双重实践第80-106页
    4.1 修养实践层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第80-93页
        4.1.1 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中国传统修养理论中的形态第80-82页
        4.1.2 作为个体人的修养第82-87页
        4.1.3 作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87-93页
    4.2 制度建设实践层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第93-106页
        4.2.1 谏议制度: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态第93-98页
        4.2.2 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阵地第98-106页
第5章 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双重价值第106-127页
    5.1 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历史价值第106-119页
        5.1.1 孕育了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第106-113页
        5.1.2 催化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形成第113-119页
    5.2 毛泽东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的现实价值第119-127页
        5.2.1 批评与自我批评依然是解决党内思想斗争的重要手段第119-120页
        5.2.2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领导人民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第120-122页
        5.2.3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第122-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6-137页
附录B 《斗争(苏区版)》“自我批评”专栏第137-138页
附录C 《斗争(苏区版)》中刊载的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第138-141页
附录D 《红旗周报》中刊载的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第14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世居青海省汉、藏、回族大一男生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的研究
下一篇:青海省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