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观测与试验论文--隧道施工及运用监测论文

隧道施工对上部既有建筑结构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隧道开挖对上部建筑物损害的影响研究第15-16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6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17页
    1.5 本章小结第17-18页
2 隧道施工对地表和建筑物的影响第18-28页
    2.1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第18-23页
        2.1.1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机理第18-20页
        2.1.2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竖向变形第20-21页
        2.1.3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水平变形第21页
        2.1.4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纵向变形第21-22页
        2.1.5 地层运动的影响因素第22页
        2.1.6 CRD法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第22-23页
    2.2 隧道开挖对上部建筑物的影响第23-24页
        2.2.1 隧道开挖引起上部建筑物的变形原因第23-24页
        2.2.2 建筑物在抵抗变形方面的能力第24页
    2.3 隧道开挖引起的建筑物损害形式第24-27页
        2.3.1 隧道开挖引起的建筑物的破坏形式第24-25页
        2.3.2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化对建筑物的损害第25-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隧道施工对上部既有建筑物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第28-63页
    3.1 工程概况第28-29页
        3.1.1 工程地质特征第29页
        3.1.2 水文地质特征第29页
        3.1.3 地质构造第29页
        3.1.4 不良地质第29页
    3.2 有限单元法与MIDAS/GTS软件介绍第29-32页
        3.2.1 有限单元法简介第29-31页
        3.2.2 MIDAS/GTS软件介绍第31-32页
        3.2.3 基本假定第32页
    3.3 几何模型和计算方案第32-39页
        3.3.1 模型计算参数第32-33页
        3.3.2 几何模型第33-34页
        3.3.3 模型网格及边界条件第34-36页
        3.3.4 模型施工阶段第36-39页
    3.4 结果分析第39-61页
        3.4.1 结构内力结果及分析第39-46页
        3.4.2 隧道及上部建筑结构的变形分析第46-53页
        3.4.3 筏板基础的变形分析第53-57页
        3.4.4 地表沉降分析第57-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4 隧道开挖施工中地表建筑物的监测与分析第63-70页
    4.1 监测的目的和内容第63页
        4.1.1 监测的目的第63页
        4.1.2 监测的内容第63页
    4.2 隧道施工中建筑物沉降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第63-66页
        4.2.1 沉降测点布置第63-64页
        4.2.2 建筑物沉降数据第64页
        4.2.3 建筑物沉降演化规律分析第64-66页
    4.3 隧道施工中建筑物裂缝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第66-68页
        4.3.1 裂缝观测点的布置第66-67页
        4.3.2 建筑物裂缝观测结果第67-68页
        4.3.3 裂缝演化规律分析第68页
    4.4 实时监测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第68-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5 隧道开挖对建筑物影响控制及防治措施第70-79页
    5.1 引言第70页
    5.2 隧道施工的影响范围第70-71页
    5.3 隧道开挖前建筑物的主要加固措施第71页
    5.4 上部建筑结构允许变形标准第71-73页
        5.4.1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第72-73页
        5.4.2 地面建筑结构的损坏程度及保护原则第73页
    5.5 隧道施工后建筑物的纠倾与加固措施第73-78页
        5.5.1 隧道施工后建筑物的纠倾措施第73-77页
        5.5.2 隧道施工后建筑物的加固措施第77-78页
    5.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结论第79页
    展望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多杂种群体的构建及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遗传分析
下一篇:枯草芽孢杆菌对蛋鸡益生作用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