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创客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1 当前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缺少科学规划和理念指导第8页
        1.1.2 创客教育为教育的创新改革提供新契机第8-9页
        1.1.3 创客教育的教学整合探索不足第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3页
        1.2.1 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页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4-17页
        1.4.1 研究思路第14-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二章 创客教育理念与机器人教育融合的理论探索与现状分析第17-30页
    2.1 内涵界定第17-20页
        2.1.1 创客教育内涵界定第17-19页
        2.1.2 机器人教育内涵界定第19-20页
    2.2 研究的理论分析第20-24页
        2.2.1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论第20-22页
        2.2.2 建造主义理论第22-23页
        2.2.3 活动理论第23-24页
    2.3 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实践的载体第24-26页
        2.3.1 融入既有课程第24-25页
        2.3.2 兴趣小组/竞赛小组第25页
        2.3.3 开发校本课程第25-26页
    2.4 无锡地区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现状调查第26-28页
        2.4.1 问卷设计与调查情况第26页
        2.4.2 调查结果分析第26-28页
    2.5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困境与挑战第28-30页
第三章 创客教育视域下的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第30-52页
    3.1 创客教育与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的融合第30-32页
    3.2 创客教育视域下的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要素第32-38页
        3.2.1 具有趣味性且与学生经验相关的教学情境第32-33页
        3.2.2 注重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第33-34页
        3.2.3 强调“实践、创新、分享”的阶段性教学活动第34-35页
        3.2.4 支持实践、分享的环境资源第35-37页
        3.2.5 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多元教学评价第37-38页
    3.3 创客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框架第38-42页
        3.3.1 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方法第38-39页
        3.3.2 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第39-40页
        3.3.3 创客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框架的构建第40-42页
    3.4 创客教育视域下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施步骤第42-48页
        3.4.1 知识技能学习阶段:设景激趣,奠定创造基础第42-43页
        3.4.2 模仿阶段:获得灵感,强化知识技能第43-44页
        3.4.3 创造阶段:实践创造,发展创新思维第44-47页
        3.4.4 分享阶段:分享评价,促进优化反思第47-48页
    3.5 创客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的评价体系第48-52页
        3.5.1 创客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第48-49页
        3.5.2 创客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机器人教学评价的类型与内容第49-52页
第四章 创客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实践第52-67页
    4.1 机器人教学实践的前期准备第52-55页
        4.1.1 教学实验思路第52-53页
        4.1.2 教学实验对象第53页
        4.1.3 教学实验假设第53页
        4.1.4 教学实验工具第53-55页
    4.2 机器人课程的教学实践第55-60页
        4.2.1 实验班的教学实施第55-59页
        4.2.2 对照班的教学实施第59-60页
    4.3 教学实践的结果与分析第60-67页
        4.3.1 机器人学习情况分析第60-62页
        4.3.2 创造力倾向差异分析第62-64页
        4.3.3 动手能力差异性分析第64-65页
        4.3.4 教师意见表的反馈第65-67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5.1 研究结论第67页
    5.2 未来的研究展望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附录 0: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5-76页
附录 1: 机器人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第76-78页
附录 2: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第78-80页
附录 3: 机器人动手能力前后测试任务第80-85页
附录 4: 教师意见表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主动探测方式短信投诉快速受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GPON在小区宽带接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