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和我国特色“PISA”的多维比较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3-26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理论意义 | 第14页 |
2、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关于PISA的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2、关于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3-26页 |
1、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2、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一、PISA和PCSA的简介 | 第26-31页 |
(一) PISA简介 | 第26-28页 |
1、产生背景 | 第26页 |
2、核心内容 | 第26-27页 |
3、基本特点 | 第27-28页 |
4、主要功能 | 第28页 |
(二) PCSA简介 | 第28-31页 |
1、产生背景 | 第28-29页 |
2、核心内容 | 第29页 |
3、基本特点 | 第29-30页 |
4、主要功能 | 第30-31页 |
二、PISA与PCSA的对比分析 | 第31-48页 |
(一) 质量观 | 第31-33页 |
1、PISA中的质量观 | 第31-32页 |
2、PCSA中的质量观 | 第32-33页 |
3、异同点 | 第33页 |
(二) 质量维度 | 第33-37页 |
1、PISA中的质量维度 | 第33-36页 |
2、PCSA中的质量维度 | 第36页 |
3、异同点 | 第36-37页 |
(三) 质量标准 | 第37-42页 |
1、PISA中的质量标准 | 第37-40页 |
2、PCSA中的质量标准 | 第40-42页 |
3、异同点 | 第42页 |
(四) 评价技术 | 第42-46页 |
1、PISA中的评价技术 | 第42-43页 |
2、PCSA中的评价技术 | 第43-45页 |
3、异同点 | 第45-46页 |
(五) 评价结果运用 | 第46-48页 |
1、PISA评价结果运用 | 第46页 |
2、PCSA评价结果运用 | 第46-47页 |
3、异同点 | 第47-48页 |
三、实施PCSA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 第48-56页 |
(一) 实施PCSA面临的突出问题 | 第48-51页 |
1、评价认识不统一 | 第48-49页 |
2、重结果轻过程 | 第49页 |
3、公平性不足 | 第49-50页 |
4、主体专业化水平低 | 第50页 |
5、技术适用性较差 | 第50-51页 |
6、结果不够真实 | 第51页 |
(二) 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51-56页 |
1、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51-53页 |
2、社会因素的羁绊 | 第53-54页 |
3、经济发展的阻碍 | 第54-55页 |
4、政治制度的束缚 | 第55-56页 |
四、全面有效实施PCSA的初步建议 | 第56-65页 |
(一) 加大宣扬,统一认识 | 第56-57页 |
1、政府广泛宣传 | 第56页 |
2、学校科学理解 | 第56-57页 |
3、提高主体认同 | 第57页 |
(二) 丰富内容,聚焦“变化” | 第57-58页 |
1、增加评价内容 | 第57-58页 |
2、关注学生变化 | 第58页 |
(三) 完善标准,确保公平 | 第58-59页 |
1、完善质量标准 | 第58页 |
2、细化评价标准 | 第58-59页 |
3、保持标准弹性 | 第59页 |
(四) 优化资源,提高水平 | 第59-61页 |
1、坚持研究先行 | 第59-60页 |
2、提高入职门槛 | 第60页 |
3、保障经费投入 | 第60页 |
4、优选评价机构 | 第60-61页 |
(五) 创新方法,破解难题 | 第61-62页 |
1、运用新兴技术 | 第61页 |
2、再造评价流程 | 第61-62页 |
3、实施增值评价 | 第62页 |
(六) 健全机制,提升效力 | 第62-65页 |
1、加速法治进程 | 第63页 |
2、完善监督机制 | 第63页 |
3、优化问责机制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