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半导体技术论文--发光器件论文

量子点/POSS与有机分子杂化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31页
    1.1 有机电致发光概述第11-15页
        1.1.1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进展第11-13页
        1.1.2 有机电致发光的的现状与市场布局第13-14页
        1.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优势第14-15页
        1.1.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不足第15页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原理及知识第15-21页
        1.2.1 有机分子发光的基本原理第15-18页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第18-20页
        1.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第20页
        1.2.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参数及表征第20-21页
    1.3 OLED材料概述第21-25页
        1.3.1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第21-23页
        1.3.2 电极材料第23页
        1.3.3 载流子传输材料第23-25页
    1.4 金属铱有机配合物在OLED方面的应用第25-28页
        1.4.1 蓝色磷光材料第26页
        1.4.2 红色磷光材料第26-27页
        1.4.3 绿色磷光材料第27-28页
    1.5 量子点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1.6 POSS在OLED中的应用第29-30页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30-31页
2 含POSS核的绿色磷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31-48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6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31-32页
        2.2.2 反应原理第32-33页
        2.2.3 实验过程第33-36页
    2.3 化合物性质表征第36-44页
        2.3.1 配体Cz-acac-allyl的晶体结构第36-37页
        2.3.2 配合物Ir(L)_2(Cz-acac-allyl)的晶体结构第37-40页
        2.3.3 红外吸收光谱(FT-IR)第40-41页
        2.3.4 热重分析(TG)第41页
        2.3.5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41-42页
        2.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第42-43页
        2.3.7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43-44页
    2.4 器件性质表征第44-47页
        2.4.1 亮度-电压,流效率-电压曲线第45-46页
        2.4.2 电致发光能谱图第46-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3 含POSS核的红色磷光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48-56页
    3.1 实验部分第48-50页
        3.1.1 试剂与仪器第48页
        3.1.2 反应原理第48-49页
        3.1.3 实验过程第49-50页
    3.2 化合物性质表征第50-52页
        3.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第50页
        3.2.2 热重分析第50-51页
        3.2.4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1-52页
    3.3 器件性质表征第52-55页
        3.3.1 Ir(nbt)_2 (Cz-acac-allyl)的亮度-电压,流效率-电压曲线第53页
        3.3.2 7Cz-Ir(nbt)_2(Cz-acac)-POSS亮度-电压,流效率-电压曲线第53-54页
        3.3.3 电致发光能谱图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4 Coumarn-SH@CdSe量子点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56-63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实验部分第56-59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56-58页
        4.2.3 合成过程第58-5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9-61页
        4.3.1 紫外吸收光谱第59页
        4.3.2 荧光发射光谱第59-60页
        4.3.3 EDX光谱第60-61页
        4.3.4 TEM图第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结论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0-71页
附录第71-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点公交优先感应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PISA和我国特色“PISA”的多维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