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6页 |
2.2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16-18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呼包鄂城市群空气质量现状 | 第20-26页 |
3.1 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 第20-22页 |
3.1.1 排放总量 | 第20页 |
3.1.2 工业排放量 | 第20-21页 |
3.1.3 城镇生活排放量 | 第21页 |
3.1.4 工业排放量行业分布 | 第21-22页 |
3.2 空气质量指数(AQI)分布特征 | 第22-23页 |
3.3 首要污染物特征 | 第23-25页 |
3.3.1 首要污染物分布特征 | 第23-24页 |
3.3.2 超标污染物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各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6-47页 |
4.1 年际变化特征 | 第26-32页 |
4.1.1 Daniel趋势分析 | 第26-27页 |
4.1.2 SO_2年际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4.1.3 NO_2年际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4.1.4 PM_(10)年际变化特征 | 第29页 |
4.1.5 PM_(2.5)年际变化特征 | 第29-30页 |
4.1.6 CO年际变化特征 | 第30页 |
4.1.7 O_3年际变化特征 | 第30-31页 |
4.1.8 PM_(2.5)/PM_(10)年际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4.2 季节变化特征 | 第32-37页 |
4.2.1 SO_2季节变化特征 | 第32-33页 |
4.2.2 NO_2季节变化特征 | 第33页 |
4.2.3 PM_(10)季节变化特征 | 第33-34页 |
4.2.4 PM_(2.5)季节变化特征 | 第34-35页 |
4.2.5 CO季节变化特征 | 第35页 |
4.2.6 O_3季节变化特征 | 第35-36页 |
4.2.7 PM_(2.5)/PM_(10)季节变化特征 | 第36-37页 |
4.3 日变化特征 | 第37-44页 |
4.3.1 SO_2日变化特征 | 第37-38页 |
4.3.2 NO_2日变化特征 | 第38-40页 |
4.3.3 PM_(10)日变化特征 | 第40-41页 |
4.3.4 PM_(2.5)日变化特征 | 第41页 |
4.3.5 CO日变化特征 | 第41-42页 |
4.3.6 O_3日变化特征 | 第42-44页 |
4.4 空间分布特征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各污染物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 第47-64页 |
5.1 污染物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47-51页 |
5.1.1 平均气压与各污染物的关系 | 第47-48页 |
5.1.2 平均气温与各污染物的关系 | 第48-49页 |
5.1.3 相对湿度与各污染物的关系 | 第49-50页 |
5.1.4 平均风速与各污染物的关系 | 第50-51页 |
5.2 能见度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 | 第51-57页 |
5.2.1 能见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51-53页 |
5.2.2 能见度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 第53-55页 |
5.2.3 能见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55页 |
5.2.4 能见度与各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55-56页 |
5.2.5 能见度预测优度 | 第56-57页 |
5.3 臭氧及其与前体物的相关性 | 第57-62页 |
5.3.1 臭氧日均值与其前体物的相关性 | 第58-60页 |
5.3.2 臭氧小时均值与前体物的相关性 | 第60-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