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背景概况 | 第12页 |
·萝芙木概况 | 第12-13页 |
·萝芙木组织培养技术概况 | 第13-15页 |
·器官发生途径 | 第14页 |
·体细胞胚发生途径 | 第14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途径 | 第14-15页 |
·萝芙木TIAs合成途径 | 第15-16页 |
·萝芙木TIAs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 | 第16-20页 |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S) | 第16-17页 |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 | 第17页 |
·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胱氨酰转移酶(MCT) | 第17页 |
·2-C-甲基赤藓醇-2,4-环焦磷酸合成酶(MECS) | 第17-18页 |
·羟甲基丁烯基-4-磷酸合成酶(HDS) | 第18页 |
·羟甲基丁烯基-4-磷酸还原酶(HDR) | 第18页 |
·色氨酸脱羧酶(TDC) | 第18-19页 |
·香叶醇-10-脱氢酶(G10H) | 第19页 |
·次番木鳖苷合成酶(SLS) | 第19-20页 |
·异胡豆苷合成酶(STR) | 第20页 |
·异胡豆苷-β-葡萄糖苷酶(SGD) | 第20页 |
·萜类吲哚生物碱的代谢工程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绪论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研究范围和内容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40页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4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24页 |
·试剂盒及试剂 | 第24页 |
·自配试剂 | 第24-25页 |
·常规方法介绍 | 第25-27页 |
·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DNA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6页 |
·目的条带的回收 | 第26页 |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T连接 | 第26-27页 |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_2法) | 第27页 |
·连接反应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7页 |
·RvMCT、RvHDS和RvSGD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27-35页 |
·从萝芙木总RNA合成第一链cDNA | 第28页 |
·RvMCT、RvHDS和RvSGD基因的克隆 | 第28-33页 |
·RvMCT、RvHDS和RvSGD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页 |
·RvMCT、RvHDS和RvSGD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33-35页 |
·萝芙木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萝芙木无菌苗快繁体系的建立 | 第35页 |
·萝芙木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5页 |
·萝芙木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 | 第35页 |
·萝芙木愈伤组织的再生 | 第35-36页 |
·萝芙木发根遗传体系的建立 | 第36-40页 |
·发根农杆菌C58C1的活化 | 第36页 |
·发根农杆菌C58C1转化萝芙木外植体 | 第36页 |
·萝芙木发根的PCR鉴定 | 第36-37页 |
·萝芙木发根中阿玛碱含量的检测 | 第37-40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62页 |
·RvMCT基因的获得和分析 | 第40-45页 |
·RvMCT基因的获得 | 第40-41页 |
·RvMC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1-45页 |
·RvMCT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45页 |
·RvHDS基因的获得和分析 | 第45-51页 |
·RvHDS基因的获得 | 第45-46页 |
·RvHD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6-51页 |
·RvHDS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51页 |
·RvSGD基因的获得和分析 | 第51-55页 |
·RvSGD基因的获得 | 第51-52页 |
·RvSGD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2-55页 |
·RvSGD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55页 |
·萝芙木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5-57页 |
·萝芙木无菌苗体系的建立 | 第55页 |
·萝芙木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5-56页 |
·萝芙木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 | 第56-57页 |
·萝芙木发根遗传体系的建立 | 第57-60页 |
·萝芙木发根的诱导 | 第57-59页 |
·萝芙木发根中阿玛碱含量的检测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缩略词表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